再融资市场“紧箍咒”持续 扶优限劣加速产业优化
2024年06月07日 02:28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摘要
【再融资市场“紧箍咒”持续 扶优限劣加速产业优化】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再融资终止。记者从沪深交易所获悉,今年已有56家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终止,去年同期仅有13家公司再融资终止。其中,5月达到17家,数量进一步上升,再融资市场降温之势明显。在资深市场人士看来,无论是A股再融资整体“挤水分”,还是上市公司对再融资热情“降温”,都足以说明投融资两端改革政策的效果,这也是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再融资终止。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沪深交易所获悉,今年已有56家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终止,去年同期仅有13家公司再融资终止。其中,5月达到17家,数量进一步上升,再融资市场降温之势明显。

  在资深市场人士看来,无论是A股再融资整体“挤水分”,还是上市公司对再融资热情“降温”,都足以说明投融资两端改革政策的效果,这也是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记者分析称,无论是再融资新规还是新“国九条”,监管部门对适合再融资的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并未限制其融资。从近期市场情况来看,监管意在“平衡”——包括平衡投资端与融资端、平衡投资者利益与上市公司诉求。这也倒逼上市公司转变发展理念,更重视投资者回报,而非仅把资本市场当作融资工具,一味靠融资来实现扩张。

  再融资计划密集终止

  近段时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可转债计划陆续“搁浅”,2024年5月,沪深两市便有德生科技四川金顶豫园股份等17家公司宣布终止再融资相关事项,数量远超去年同期。

  谈及终止原因,多为上市公司及保荐机构主动撤回申请材料。部分公司明确提到市场环境因素,四川金顶于5月21日公告称,自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披露以来,公司一直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但鉴于目前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并结合公司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等因素,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

  颇为罕见的是,有的公司倒在了注册阶段的“临门一脚”。如协鑫能科,公司原本拟通过可转债的方式募资26.48亿元,于2023年7月拿到批文并于次月提交注册。但2024年2月23日,公司此次再融资项目更新审核状态为“终止注册”。公司表示,随着换电市场的变化发展以及公司战略的优化调整,综合考虑目前市场发展格局、投资开发策略、2021年定增募集资金使用进度等情况,为保障募投项目的安全和收益,公司决定主动撤回发行可转债申请文件。

  王骥跃认为,终止案例频出,再融资新规的力度和影响可见一斑,让不少存在频繁过度融资、盲目跨界投资、前次募集资金未用完等情况的公司“知难而退”。

  再融资撤单公司中,的确有部分公司曾遭到监管的“犀利发问”。如深交所指出,中京电子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实施再融资,前次募投项目均未实现预期效益,要求公司说明在前次募投项目亏损的情况下,本次募集资金进一步大幅增加新能源电池FPC应用模组产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实际募资“挤水分”

  再看发行端,Choice数据显示,被视为定增市场温度计的月度发行折扣率(发行价格相对基准价格的比例),年内平均值仅为85.32%,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准。以前常见的溢价发行项目如今少之又少,大部分项目贴着八折底价发行。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定增融资规模也不及预期。Choice数据显示,以增发公告日为计,今年以来完成定增发行的上市公司原本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032亿元,但最终募资861亿元,整体缩水171亿元。

  中绿电于2022年披露的预案显示,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50亿元,投向青海乌图美仁7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青海茫崖5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但公司2024年5月披露的发行情况报告书显示,公司最终实际募资为18亿元。保荐机构表示,若实际募集资金少于上述项目募集资金拟投入总额,上市公司将根据实际募集资金净额,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等情况,调整募集资金投入的优先顺序及各项目的具体投资额等使用安排,募集资金不足部分由上市公司自筹解决。

  实际上,定增市场的整体降温在2023年已出现苗头。券商研报显示,2023年共298个竞价类项目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金额4870亿元,均较2022年有所下滑;完成发行的竞价类定增项目数量为230个,同比减少6.1%,募资额为3883.1亿元,同比降低10.6%。

  有投行人士表示,定增市场的冷暖与二级市场的表现紧密相关,有的公司存在破发、破净等情况,其定增发行难度本身比较高。再融资整体融资规模缩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心理上的压力,成效如何还有待考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最新股价为计,今年以来56家再融资终止的公司中,已有13家公司出现破发。

  扶优限劣加速产业优胜劣汰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再融资获得的资金历来是其加码主业、扩充产能的重要支撑。再融资市场的持续收缩,使得子弹从“充裕”逐渐变得“稀缺”,上市公司应当如何应对?

  “这对产业发展来说是个好事,可以进一步扶优限劣,实现产业及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有投行人士称。

  王骥跃同样认为,再融资新规的针对性极强,真正因为发展而需要再融资的公司,受影响并不大。此类公司大多符合新规条件,受到政策支持。即便少数企业未完全符合相应条件,或者行情不好发不出去,也有其他的融资渠道。“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远不止再融资一条,可以在多种融资方式中选择最优方式。”

  有分析师表示,有合理募集资金需求、符合相关再融资要求的科技创新企业,仍然能够通过定增实现企业发展,预计2024年定增市场发行节奏将维持“以稳为主”的主基调,具体发行节奏也将结合二级市场的走势灵活调整。

  记者注意到,近期有不少企业推出再融资预案,电子设备、电气设备行业的上市公司相对较多,如腾景科技拟定增募资不超过4.85亿元,投向光电子元器件的三期项目、泰国新生产基地以及研发中心二期项目。

  王骥跃建议,对于想要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应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树立新发展理念,重视投资者回报,而非仅把资本市场当作融资工具。另有投行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应聚焦提升主业质量,防止盲目跨界投资、多元化投资。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再融资市场“紧箍咒”持续 扶优限劣加速产业优化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