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年老店”的光环遭遇“增收不增利”的财报,当高管薪酬的高速增长碰上员工钱包的悄然缩水,同仁堂(600085)的治理逻辑正经历拷问。
财报显示,同仁堂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12%至185.97亿元,归母净利润却下滑8.54%至15.26亿元,创下近五年首次负增长纪录。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份财报揭开了一场的薪酬博弈——在2024年员工人均年薪缩水2.37%、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的同时,董监高总报酬却增长9.1%至1164万元。
“剪刀差”薪酬:从车间到董事会的财富博弈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同仁堂员工总数新增1106人至1.79万人,但人均年薪却从20.75万元降至19.42万元,每位员工平均少拿1.33万元,降幅6.4%。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管团队上演“逆周期”加薪:董事杨利年薪增长40.37%至139.44万元,董秘冯莉年薪增长30.68%至129.93万元;总经理张朝华年薪跃升至237.87万元,涨幅22.71%,相当于每天到账6520元。值得注意的是,张朝华自2020年以来的五年间,年薪涨幅达268.16%,远超同期公司净利润涨幅48%。
有投资者质疑:当一线员工承担着中药材成本暴涨带来的生产压力时,管理层薪酬的“旱涝保收”是否真正匹配经营风险?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净利润下滑、经营现金流跌59%至7.61亿元(创10年最低)的背景下,同仁堂将分红率推高至89.86%,全年派现13.71亿元,相当于把近九成利润分给股东。这一数字不仅超过2023年的两倍,甚至比当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还多出6.1亿元。
与此同时,2024年公司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上涨至1.88亿元和16.13亿元,有息负债较2023年增加约10亿元。

成本漩涡,老字号也有“中年危机”
财报数据暴露的不仅是财务结构的失衡,更是战略转型的阵痛。成本端数据显示,2024年医药工业原材料占总成本66.8%,原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23.07%的增长;医药商业采购成本也上升15.52%。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公司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的原材料天然牛黄价格飙升至170万元/公斤,迫使公司提价。据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官网,港版1粒装安宫牛黄丸价格已从1060港元调整为1280 港元 ,提价增幅达20.75%。

按治疗领域看,2024年,公司心脑血管类、补益类、清热类产品的成本分别上涨40%、26%、25%,直接拖累毛利率下滑8%、1.7%、3.7%。《财中社》还注意到,心脑血管和补益类产品销量下滑,库存分别上涨99%及72%。
与此同时,公司门店扩张陷入“边际收益陷阱”:新增250家门店中,多数位于三四线城市,客单价难以支撑高端定位,导致“渠道下沉”反噬利润。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品牌价值稀释。从过期蜂蜜事件到“贴牌乱象”,再到跨界药妆、茶饮导致年轻客群认知断层,年轻消费者仍将其视为“父母辈专属”,《财中社》发现,同仁堂的品牌溢价正被逐步消解。尽管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但7%的海外收入占比难成第二增长曲线,拟分拆上市的同仁堂医养仍面临中医国际化的话语权困境。
在中药行业从资源垄断转向效率竞争的时代,这家老字号需要的或许不仅是财务报表的修修补补,更是一场从董事会到生产车间的价值重构——毕竟,再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抵不过人心的离散。
(文章来源:财中社)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