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蓬勃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迭代,成为推动交通革命的重要力量。在出行和物流领域,自动驾驶已在一些封闭场景和特定路线中率先试点应用。然而,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也令人警惕。
(资料图片)在北京亦庄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内,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在进行车载设备道路测试中自动避让行人。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当前的自动驾驶与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尚有不小差距,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诸如传感器误判、系统故障以及网络攻击等潜在风险,均可能致使车辆失控,引发事故,这些隐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须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数据保护和通信安全也不容忽视,以确保自动驾驶车辆不受黑客攻击和恶意干扰。
在自动驾驶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责任界定复杂模糊。由于涉及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者以及基础设施提供商等多方主体,事故责任归属难以明确划分。现行的交通法律法规大多是基于传统驾驶模式制定的,在自动驾驶场景下,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和不适应性。我国自动驾驶立法采取了地方先行探索、国家部委总结提炼的模式。但随着产业的成熟和推广,上位法的缺失可能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从国家层面赋予自动驾驶恰当的法律地位,明确主体地位和法律责任,对于保护相关参与者的利益,促进自动驾驶技术多场景应用普及至关重要。
当前,自动驾驶正处于从区域运营测试迈向规模化部署的关键过渡阶段,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共同为自动驾驶技术系牢“安全带”。唯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双管齐下,才能确保自动驾驶技术在安全、高效的轨道上稳健发展,为公众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 (作者:林紫晓)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