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绿电消费与电碳耦合:新业态新技术驱动供应链绿色转型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是中国能源研究会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清洁能源链成就系列专题会之一,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承办。
随着新业态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深入应用,绿色电力必将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主流趋势,而电碳耦合也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世宇表示,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绿电消费和电碳耦合作为促进供应链绿色转型的关键策略之一,呈现出广阔前景。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使电力环节传统的发、输、配、储、用各环节更加智能和高效。与此同时,区块链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为碳市场、碳足迹管理提供了更新颖的解决方案。绿电消费、电碳耦合的协同联动,将为供应链的绿色转型注入前进的动力。
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7.6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5%,绿色能源快速发展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奠定基础。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建立绿证制度。业内认为,我国绿证制度基本完善,以绿证引领绿色电力消费,助力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满足产品碳足迹要求,恰逢其时。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综合处副处长崔广胜表示,绿证的下一步工作开展,一是培育绿证市场,服务企业绿证绿电需求,落实规定,做好市场监管;二是推动电碳衔接,建立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具体办法,明确绿证绿电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中的一般适用范围和认定方法,指导相关项目做好绿证和CCER具体衔接;三是在国际上推动RE100加快对中国绿证进行重新评估,并在政府间对话中将绿证交流合作作为重要议题。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法律顾问张巧玲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涉及政策、市场主体、市场机制等,实现电能量价值、安全价值和绿色价值三类市场协同;二是完善绿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环境权益多维转化形式,推动电碳衔接,以绿证为基础,支撑高时空精度的碳核算。通过扩大绿电供应和消费需求,让企业选择更经济的方式进行碳管控,通过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建立绿色消费的标识体系,真正让购买消费绿电的用户可以在经济上、品牌上、社会价值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市场才能持久,发展才能持续。
万帮能源代表分享了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实践案例,企业正在推动充电网、智能微网以及虚拟电厂运营网“三网合一”的平台战略,希望通过构建交易型虚拟电厂推动移动能源网的建设;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市场二处处长宋崇明则提出科学规范地建立绿电消费认证制度,基于我国的国情建立基于绿证的绿电消费认证制度,巩固绿证作为绿电消费认证唯一证明的地位,确保环境属性的唯一性,与核销机制衔接,与国际衔接,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准,确保认证结果的权威性,注重数据管理和绿电消费溯源,简化认证流程。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