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地理位置最近的省会,正在加速融合“破圈”。
近日,江苏南京和安徽合肥共同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下称《协议》),将建立工信部门的常态化会商机制,在产业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合作等领域实现更高效的沟通与协调。
宁合“双城记”
《协议》鼓励南京、合肥两市在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双方的特色产业领域开展深度的产业协作交流,有望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提升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京与合肥是全国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连,同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根据《协议》,南京、合肥将建立工信部门常态化会商机制,沟通协调产业合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同时,将持续开展两市产业融合对接活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载体进行深度协作。此外,《协议》明确了合作领域——在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双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产业协作交流、互补发展。
“《协议》的签署可进一步发挥南京、合肥的科技产业优势,加强资源跨区域整合、产业链跨区域对接,提升两地的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孔令刚指出,南京与合肥已成功举办产业供需对接活动,近40家企业代表参加了对接活动,部分与会企业表达了合作意愿,“这标志着《协议》已经开始发挥实效,为两地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在上述对接会上,南京埃斯顿、LG新能源、梅山钢铁等南京企业及江淮汽车、合力股份等在肥企业分别介绍了企业情况和产品,双方围绕各自需求就产业技术交流、供需配套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主动对接。
“此外,《协议》明确两市在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合作方向,有助于促进两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孔令刚进一步分析称,“通过共享市场信息、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资源,两地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强整体竞争力。”
“破圈”融合
作为国家批复的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以及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核心城市南京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至今仍是其经济的“基本盘”。2023年,上述四大产业合计完成产值超9000多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达60.3%。如今,南京正以产业强市为目标,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对于合肥而言,强势的“邻居”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虹吸效应。地跨苏皖的南京都市圈吸纳了芜湖、滁州、马鞍山等一批有实力的安徽城市。其中,马鞍山更与南京深度融合,今年还出台了《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并将融入对接南京工作情况纳入马鞍山市委考核。
不过,随着合肥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这一局面正悄然改变。
从经济体量看,合肥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167.9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673.5亿元,几乎翻了两番,在全国的排名也一路攀升至第20位。同时,尽管合肥的工业规模和基础尚不突出,但凭借对新兴产业的精准投资,已培育起六大千亿产业集群,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新型显示等。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以15.2%的增速领跑万亿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4.6%,成功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在合肥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的同时,合肥都市圈也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合肥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2.03亿元,以17.8%的国土面积贡献了31.6%的经济总量。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一道,共同构建起长三角一体化的完整都市圈体系。
在孔令刚看来,《协议》的实施将推动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在产业上的协同发展,“通过产业对接和供需交流,两地企业可以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两地的产业水平,还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都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孔令刚说,两地可以进一步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这种合作有助于提高两地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协议》的实施将拓展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市场空间。”孔令刚进一步指出,通过加强产业对接和供需交流,两地企业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特点,从而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有助于提升两地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双方的合作还将提升两大都市圈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孔令刚表示,通过加强合作,两地可以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关注,将有助于提升两都市圈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随着《协议》的深入实施,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未来,两地有望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孔令刚说。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