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湾区之心遇到科技盛事 何以“流量”变“留量”?
2024年11月26日 12:3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11月16日至18日,被誉为“科技达沃斯”的大湾区科学论坛,第三次邀请上百名顶尖中外院士组成的“科学天团”,到广州南沙共襄盛会。除了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未来能源与材料、空天海洋、绿色低碳等科学前沿热点,论坛留下了众多科技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的真知灼见,这场会议对举办地南沙的溢出效应远不止于此。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首次来到南沙,在论坛之余,还马不停蹄参与“智汇产业科创行”,访问了广东医谷产业园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

  “我看到了很多崭新的实验室和许多充满热情且训练有素的年轻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在走访结束后表达了自己的感想,“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到南沙,把他们的业务搬到这里,或者是与南沙的生物技术孵化器的科学家合作。”

  这也并非南沙第一次收获科学家的称赞。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就有数百位院士到访南沙,与这片开放创新热土相交、相识、相知。

  大湾区科学论坛这一科技名片带来的“泼天流量”,让南沙空气中的创新气息愈发浓厚。盛事闭幕后,南沙还在紧密谋划布局,如何将“最强大脑”们带来的“流量”资源转为促进科创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顶流”集智,推动院地合作

  在“北京有中关村论坛,上海有浦江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背景下,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规格最高的科学盛事——大湾区科学论坛及其永久会址,在众多呼声中落地广州,选址南沙。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版图来看,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处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人字形”交汇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承载着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区面积最大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

  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南沙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近期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南沙打造成为广州活力创新轴南部极点,主攻海洋科技、空天科技、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

  三年来,在论坛的见证下,南沙不断强化科技产业互促,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孵化地,依托各类高端科创平台,南沙的“创新图南”愿景正在落地成金。就在论坛期间,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论坛期间正式入列。

  而在会议前一个月,商业航天独角兽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两次发射任务,LED智能视觉领军企业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主板敲钟上市……上天入海,强“芯”提“智”,成为南沙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的新风潮。

  众多产业项目和合作也通过论坛这一国际化平台在南沙落地生根。

  在海洋科学与海洋产业分论坛上,吴立新、李家彪、张偲等院士共同为崂山实验室广州研究院揭牌,并见证广州海洋实验室与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南沙将进一步在深海科技发展迈深迈实,强化海洋核心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输出新动能。

  同时,本届论坛还首设“低空经济”分论坛,为正在竞逐“天空之城”的南沙赋能。

  据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航空研究院首席专家舒振杰透露,去年在合肥骆岗公园已经搭建了12.7平方千米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场景的1.0版,明年的全运会将在广州南沙打造更新的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场景。

  “我们提出‘1+1+7+N’的建设目标,计划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沙区管委会合作,共同成立首个全空间无人体系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总体方案正在制定,包括场景和相关标准。”舒振杰表示,南沙区的资源在珠三角区域优势突出,希望能与高校、政府、资本形成合力,打造低空经济的产业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周边城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不仅指导并参与了本届论坛的筹备工作,还携手广东省共同策划了院省成果对接会,动员了52家中国科学院机构,带来240余项有望在大湾区落地转化的科研成果,为更多的南沙企业提供与“国家队”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需求的宝贵机会。

  “这是我们第一次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初步沟通后,我们从一个项目拓展出了另外一个项目的需求,预计将在安全救援系统、数字对讲、能耗三个板块进行技术对接,未来合作机会众多。”广东寰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春华表示。

  构建大会“流量”变产业“留量”四梁八柱

  今年是南沙的招商引智“丰收年”。上个月,总投资超1200亿元的100多个项目落地南沙。如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所言,当前,重大战略看南沙、发展机遇在南沙、创新创业到南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南沙的底气在于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由中国科学院参与共建的南沙科学城,致力于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锚定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定位,南沙已搭建起以广州海洋实验室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和大洋钻探船为核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为支撑的“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蓝色机遇”。

  今年7月,广州南沙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标志着南沙科学城从规划建设开始向管理运营过渡。9月初,位于庆盛产教融合数字创新示范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启动运营,吸引“港科系”及大湾区各大高校科创成果落地转化,逐步在港科大(广州)周边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释放港科大(广州)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及庆盛枢纽区块的“磁吸效应”,打造“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

  接下来南沙科学城还将与松山湖科学城携手,推动进一步释放创新动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此前提到,科技创新需要依托优秀技术和资源的支持,更离不开优质的产业载体,“技术是种子,资本是水源,产业载体是土壤,缺一不可。”

  以开放创新协同之姿,南沙通过全方位厚植“近者悦,远者来”的“沃土”,让三天热度的论坛“流量”变成可持续的产业“留量”:

  拓展载体——庆盛枢纽、南沙枢纽、南沙湾三大先行启动区建设已成型起势,南沙中心城区已建成260万平方米总部办公楼载体,正虚位以待。此外,南沙还将推出一大批产业用地资源,依托万顷沙南部等重点片区打造大湾区产业发展融合示范区,未来还将全力打造15个先进制造产业园区。

  政策支持——既有“双15%”企业和个人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等重磅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去年底国家三部委出台的“放宽市场准入15条”,也有针对不同产业领域推出的“制造业十条”“强芯九条”“网数九条”“南沙总部经济政策”等专项支持政策,精准匹配企业发展需求,还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优企服务16条”等务实措施。

  投资企业——落地总规模4000亿元的广州产投、创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3家母基金,南沙新区科创母基金撬动子基金超17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

  目前,南沙初步形成了“2+5+2”现代化产业体系,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聚集新型研发机构22个,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110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900家,2023年高技术行业产值达249.5亿元,同比增长6.1%。

  刘炜表示,推动海港、空港、信息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从单兵突进向全面系统提升,将最大程度地整合集聚各领域优势资源,更好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10月底通车的连接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的南沙联络线,实现了广州活力创新轴南段的“未来发展核”与深中通道的“无缝衔接”,促进南沙从湾区地理中心迈向科技创新的功能中心、服务中心。加上其他6条在建和建成的跨江通道,在以南沙为原点的科创生态圈内,高端创新资源的融通汇聚将会更加便捷密切。

  “朋友们,与我们这个会场隔江对望的灵山岛尖,矗立着一座已然封顶的建筑,那便是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永久会址。”在开幕式上,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内,隔江向参会嘉宾介绍这艘立于珠江出海口的科技方舟。该项目在今年7月完成海浪型钢结构屋盖封顶,上千吨的钢结构呈现出波浪般轻盈的千帆竞渡风采,预计2025年完工。

  “我们衷心期盼明年能与诸位再次相聚于此,共同为湾区的科技创新企业续写更为绚烂的新篇章。”白春礼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10
原标题:南财观察|当湾区之心遇到科技盛事,何以“流量”变“留量”?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