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1130.74平方千米,深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首次确定;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标签之外,深圳迎来“现代海洋城市”新定位;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飞地”将成为深圳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10月10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就《规划》举行新闻发布会,点出了一系列关键词。
三条控制线落地
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幅员面积最小,陆域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平衡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也因此成为深圳长期面临的一大课题。
201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定调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第四版法定总体规划,《规划》明确了深圳层面的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深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0万亩(含易地代保0.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72.02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4.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
而在2010年深圳第三版总规中,深圳将全市土地资源分8类用途进行管理控制,分别为城市建设用地、水利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其中最受关注的城市建设用地,要求到2020年控制为890平方公里。
如何破解土地瓶颈?近年来,陆域面积460.41平方公里的“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被视为深圳拓展产业发展用地的关键一子。
此次《规划》对这一“飞地”着墨颇多。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介绍,深圳将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深圳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深入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努力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产业新城、田园都市。
数据显示,自2018年12月挂牌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近五年GDP年均增速超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40%。今年上半年,深汕GDP延续65%的高增速,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3.6%。
定调“现代海洋城市”
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是《规划》对深圳城市性质的最新表述。
相较深圳前三版总规,“现代海洋城市”为第四版的全新提法,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复重点提及,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
产耀东表示,深圳将实施东西部海域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空间格局,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构建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十五段”海岸带空间结构。同时,差异化保护无居民海岛,重点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3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3200亿元。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高尔剑介绍,深圳将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邮轮、游艇等产业链集聚发展,推动海博会、渔博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转型升级,重点打造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强化海洋科研的要素集聚,推进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建设,布局高水准海洋科研机构及海洋科技创新集群,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海洋科技生态圈;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红树林博物馆等重大海洋文化设施集群。
深圳都市圈建设提速
去年1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都市圈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
如今,“深圳都市圈”概念迎来空间规划层面的落实。《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增强深圳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深莞惠深度融合一体发展。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朱国鸣表示,深圳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未来将强化深莞穗、深莞惠河、深惠汕、珠江西岸城市协同发展轴的空间骨架作用,加强都市圈城市在科技产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住房保障、社会管理等各领域全面合作,创新都市圈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目前,省自然资源厅也在组织‘黄金内湾’的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工作,深圳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朱国鸣说。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五周年,《规划》亦有深港澳合作方面的部署,要求支撑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多领域务实合作,加快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规划》尤其提到,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优化深港双城空间格局,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推动两地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创空间等方面密切对接与协同发展,探索深港边界地区合作开发建设和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