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优秀的绩效表现是每个基金经理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持有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长期优秀的绩效表现只是投资表现的最终结果,背后是靠一套长期有效的方法论以及将其付诸实践的工作流程进行支撑。以我过往16年的投资研究经验来看,任何一套投资方法论体系都很难是尽善尽美的,经历市场牛熊切换,在70%~80%时间段能够解释市场的运行规律,这套方法论体系的有效性就已经相当高了。
运用这套方法论体系,我认为2021年有几条宏观确定性线索:首先全球经济复苏是确定的。欧美政府在疫情发生后对居民救助比较及时,通过发放救助资金,能够帮助疫情之后的经济较快速度恢复。
第二个确定性是国内消费的持续回升,特别是中低端的消费。疫情受损的最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餐饮、旅游、家政服务等社会服务业,除了外卖没受影响外,受损行业的景气度和这些劳动人群的收入是直接相关的。随着经济回暖,收入预期的稳定性和增长持续性将不断改善,有助于提升消费意愿。
第三,出口的火爆在海外疫情比较明显恢复之前,大概率将持续。未来两三年,原来在2020年提升的份额里面可能面临退回,但在疫情环境下,新拓展的客户黏性较强,份额丢失率比较低。
另一个层面,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之于基金经理,也未必都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结果,实践过程中基金经理最大的两个瓶颈点在于精力分配和眼界格局。通常而言,基金经理的工作时间较大多数职业长。研究的深入、判断置信度的提高需要案头研究、实地调研、路演交流、专家访谈等等一系列琐碎的研究工作做支持。基金经理的工作就是在有限时间里不断地按照轻重缓急将需要研究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排序,尽可能地将自己的重仓股和重仓行业的理解水平提升至显著超越同业平均水平的高度,对相关公司和行业的跟踪紧密程度也达到市场一线水平,长此以往才能积累出显著的超额收益。
风险控制与回撤管理可能是大家平时讨论较少的一个话题,但未来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其重要性与日俱增。2020年,理财市场发生了剧变,净值型产品发行力度加大,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面临着预期收益率不明确的困扰,而权益类基金的赚钱效应使得部分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转向了权益类产品。
从一个长周期的维度来看,权益类基金的年复合超过了15%,可谓相当可观,然而大多数持有人的投资感观与之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A股市场此前巨大的波动率以及投资者追涨杀跌的羊群效应共同造成的,最终导致了虽然权益类基金赚了很多钱,但持有人并未真实分享到。回顾过去几年理财投资环境的变化,“简单”的投资产品越来越难找到,权益类基金日益成为广大投资者投资理财的选择方向。
在追求收益回报的同时兼顾组合的稳定度,组合的风险控制和回撤管理将成为基金经理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风险控制和回撤管理意味着行业偏离度和个股集中度需要严格控制,在不分散精力的前提下,有效地将个股风险以组合的方式分散开来,长期业绩超额收益来源于个股和行业阿尔法的选择,而非短时间内个股和行业贝塔的暴露,最终做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率最大化。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