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未来 四化协同助推大湾区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2024年09月20日 07:10
作者: 黄海燕
来源: 羊城晚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特别是作为其中主要碳排放来源的城市群,其建筑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70%以上。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建筑业将对我国提前到达碳达峰影响巨大,因此,对建筑城市群的节能降碳是我国实现“30·60”目标的必然要求。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城市群作为中国建筑及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的代表,其协同节能降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大湾区建筑城市群节能降碳势在必行”

  首先,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然而,其在能源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相较其他国际著名湾区,大湾区使用的化石能源占比超过60%,是东京湾区的2.3倍、旧金山湾区的1.4倍。这不仅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潜力,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小压力。

  其次,建筑运行终端消耗和碳排放总体呈增长趋势,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3)》统计显示,大湾区建筑运行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78.8%,高于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比重42.5%,且该数据仍在持续增长。各城市建筑供能仍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其主要能量来源为电力,各个城市除珠海外电气化水平均大于80%。

  最后,大湾区整体建筑碳排放步入平台期,各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变化差异明显,其中广州、深圳、香港位居前三,占据了大湾区建筑排放总量的60%。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占比和城镇化率的提高,预计未来大湾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还有较大增长趋势。

  “标准化、跨界化、科技化、数字化”四化协同助推大湾区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下一步,大湾区在聚焦建筑节能降碳与区域协同发展基础上,可从“四化”协同发力,构建大湾区建筑节能降碳路径,助推大湾区绿色高质量融通发展。具体思路如下:

  (一)标准化:国际接轨、健全机制

  一要与国际建筑节能降碳标准接轨,推动碳排放机制、监测、核查及信息披露与国际逐步接轨,推动大湾区碳标签、碳关税国际合作与互认机制。二要完善协同增效政策体系,健全建筑碳排放数据公开与共享机制,设立试点单位。三要推动加快修订大湾区建筑节能降碳法规和优惠政策,完善并落实支持建筑节能相关的财税、金融、评奖等有利于建筑节能降碳的优惠政策。

  (二)跨界化:多元跨界、深度融合

  一要资源跨界整合,将港澳金融、研发、技术、国际合作优势融入大湾区内陆城市,同时内陆城市提供更多清洁能源给港澳。打造绿色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科研资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基础优势,促进能源区域合作。二要行业跨界合作,打破壁垒,建立建筑碳排放的动态评估监测体系,量化节能效益,动态核算碳排放。与电力行业跨界合作,确保引入电力数据准确可靠。三要金融跨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引导资本加大节能降碳支持力度,加快黄埔、南沙、福田、珠海等重大投融资和碳交易平台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四要宣传跨界推广,加强绿色建筑理念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动员大湾区居民参与节能减碳。

  (三)科技化:科技创新、能源优化

  一要依托大湾区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探索太阳能光伏、海上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推进大湾区“海上风电领跑工程”“中芬能源合作项目”“国家碳计量中心”等重大新能源项目。推广光伏能源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交通枢纽楼、医院、高校等场景应用。二要科技创新提升建筑能效,加大先进技术、超低能耗楼宇产品研发与推广,开发高性能绿色建材,将碳排放强度作为认定的关键指标。三要积极培育绿色环保领军企业,推广绿色工艺技术、产品、设备的利用,加快节能降碳产品规模化生产,支持绿色建筑、零碳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等低能耗建筑相关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

  (四)数字化: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首先构建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建筑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对建筑能耗实现系统全自动优化运行。对写字楼、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耗能大户”进行数字化能耗运行监管,致力于打造像"琴澳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标杆项目,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按需供给和智慧运营。大力推动建筑业向绿色、智能、规范方向发展。其次积极探索数字化与绿色建筑的融合,记录建筑从设计到拆除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加大投入建筑数字化基础设施,降低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等实现建筑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和增强建筑绿色化的市场价值。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碳”索未来 四化协同助推大湾区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