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6月13日电(记者翟卓)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29万亿元,同比多增2247亿元;月末社融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分别同比增长8.7%、7.9%,较上年同期高0.3个、0.9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5月金融总量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其中政府债券仍是社融规模的主要支撑,降息落地则有助于支撑贷款需求增长,债券对贷款的替代效应也持续显现。往后看,6月经济活动通常较为活跃,届时融资需求也有望相应多增。
——5月社融规模同比多增2247亿元
5月份,在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拉动下,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29万亿元,同比多增2247亿元。
如在政府债券方面,当月净融资规模为6.31万亿元,同比多3.81万亿元,分析认为,多增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是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前置,一季度净融资规模超3.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5万亿元,特别是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较多。
其次是进入第二季度,在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工作继续推进的同时,随着特别国债启动发行,政府债净融资进度也进一步加快。
第三,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也出现提速迹象,5月份新增专项债规模4432亿元,单月发行规模创今年新高。这些因素共同拉动了5月政府债券融资较快增长。
在企业债券方面,当月净融资达1496亿元。受访专家分析,近期企业发债成本低位下行,5月5年期AAA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平均为1.97%,在4月较低水平上进一步下降。低利率背景下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有助于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另外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根据人民银行数据,5月末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余额分别为352.78万亿元、108.91万亿元,同比增长7.9%、2.3%,较上月小幅回落0.1个、大幅提高0.8个百分点。
针对M1的明显变化,业内专家分析,目前M1统计口径中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和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等),与趴在银行账户上的定期存款相比,属于支付交易较为便利的“活钱”。
“5月份这部分‘活钱’的增速明显加快,体现近期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有回暖提升的迹象。”上述专家说。
——降息落地支撑5月信贷需求增长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约6200亿元,较上月多增约3400亿元;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6.32万亿元,同比增长7.1%。
对于5月贷款的平稳增长,市场人士分析,主要是降息落地有助于支撑贷款需求增长,同期外部环境变化及个人贷款的增长也对信贷形势产生了边际影响。
如从内部看,有银行客户经理反映,现在银行客户普遍对利率调整比较关注,5月份央行降低了政策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随之下行,很多企业感到利率更加划算,提款意愿明显增加。
再从外部看,4月以来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很多外贸企业积极应对关税冲击,相关信贷需求有所增加。5月中旬,中美达成了90天内互相大幅降低关税的协议,一些外贸企业紧抓豁免期抢出口,信贷需求加快落地,也对贷款增长有所支撑。
而在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出现不少亮点。记者从人民银行获悉,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1.6%、8.8%,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另外在价格方面,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5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2%,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55个基点。
展望后续,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下阶段金融总量增长有望保持平稳。从历史规律看,6月经济活动通常比较活跃,融资需求相应也会增多。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韧性持续显现,为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提供了稳固的基本面支撑。
“当前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见效,5月初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措施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这些都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有受访专家如是说。
——债券对贷款的替代效应持续显现
而从年初以来总体情况看,前5个月社融规模增量累计18.6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则增加10.6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少4600亿元。
针对二者的分化表现,市场人士分析,主要是债券对贷款的替代效应持续显现。社会融资规模中近九成都是债券和贷款,尽管二者适用场景存在差异,但一定程度上能够互为替代补充,共同为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金融总量环境。
在其看来,近段时间,债券对贷款的替代作用比较明显,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还原相关影响后贷款增速仍约8%。
市场专家表示,去年四季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超过2万亿,今年以来又发行超过1.6万亿元,市场调研初步估算,对应置换的贷款约有2.3万亿元,还原后5月末贷款增速仍在8%左右。
其次是政府债券替代银行贷款。市场专家表示,部分政府债券投向与银行贷款投向存在一定重合,如基础设施项目中,专项债和银行贷款都能够作为资金来源。在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项目中,除了可用银行贷款提供支持以外,近期又将专项债新加入政策工具箱中,目前正在逐步落地。
第三是企业债券替代银行贷款。业内专家分析,除利率影响外,一些趋势性、制度性的因素也在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近年来一系列支持政策持续推出,助力企业发债渠道更加畅通,特别是民营、科创企业债券融资展现出更多积极变化。
“5月初,人民银行、证监会发布多项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措施,随着这些措施逐步落地见效,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将得到更多便利。在融资渠道日益丰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社融规模比贷款更能全面衡量金融支持力度。”上述专家如是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