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燕南北京报道
在当前经济形势之下,汽车消费领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发力点。一系列重磅举措相继出台,全方位地激活了市场活力,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方案》在促进消费的整体框架下,多次聚焦汽车领域,在以旧换新政策、二手车市场、汽车后市场以及削减消费限制等关键层面,均做出了重要部署。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业内数位资深专家,共同对消费提振政策展开深度解读,探寻政策背后的深意与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 年经济增长指标为 5%,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刺激宏观经济发展。“经济的复苏会带动就业和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意愿增强,对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许海东表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记者表示,近期发布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标志着我国汽车消费政策进入 “产品 + 服务” 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打破了传统汽车仅聚焦实物产品的局限,政策重点转向释放汽车服务消费潜力,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消费生态体系,推动汽车产业从 “卖产品” 向 “卖产品 + 服务” 转型。
“在当下,中央政府促汽车消费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汽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现阶段消费升级的重要一极。好的政策需要接地气、易操作、出效果。”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助理会长柴占祥则对记者表示。
新车二手车同频共振焕生机
目前,以旧换新已经成为拉动车市增长的重要手段。《方案》明确,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2025 年国家拿出 3000 亿元超长期国债用于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相比 2024 年的 1500 亿元翻了一番。其中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受益明显。2025 年 1 月 8 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就出台了相关政策,相比以往时间大幅提前,让消费者和车企能更快地明确政策方向,提前布局和规划。” 许海东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1 月 8 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出,针对汽车领域,要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与完善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标准。
郎学红则认为,“两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对二手车市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置换更新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在用车辆消费者的换车积极性,他们纷纷选择以旧车置换新车,这一行为直接增加了二手车市场的车源供给量。源源不断的优质车源涌入市场,为二手车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有望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活跃度。” 她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促进二手车交易上,《方案》也为促进交易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方案》提出,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持续落实二手车销售 “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发展,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
柴占祥表示,要用好以旧换新的政策,二手车市场也需要深挖潜力、消除阻碍发展的瓶颈,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平台发展,提升交易透明度,使新旧汽车市场可以同频共振,做好增量挖掘和存量升级,共同激活消费热情。
从产品消费到服务生态战略升级
事实上,《方案》在推动汽车以旧换新和二手车市场发展的同时,还提出延伸汽车消费链条,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这一举措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创新型服务形态,突破了传统汽车服务的固有边界,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此次《方案》所提出的延伸汽车消费链条,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该政策从推动市场扩容、破除交易壁垒、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激活了汽车消费新动能,既盘活存量汽车资产,又创造增量服务需求。
郎学红分析指出,当前汽车产品作为实物性消费,已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增长空间有限。相较之下,服务类消费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亟待通过高质量供给的精准投放来激活。
以汽车改装为例,它精准契合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趋势,市场需求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而汽车文化产业的构建,涵盖经典车型、老爷车的展览展销、交易流通,以及各类精彩纷呈的赛事活动与专业评比等,为服务消费开辟了全新的融合路径与增长极。围绕汽车出行衍生的露营服务,如露营场地规划建设、水电设施供应保障等,也成为新兴的服务热点,有效填补了传统汽车服务的空白区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出行体验。
柴占祥则表示,汽车文化建设既可以增加行业的厚重感、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品质感,又可以扩大现实及未来汽车用户群体规模,以及助力现有用户的消费升级,更是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一个重要维度。
那么如何推动汽车从传统制造向“产品 + 服务”转型?对此,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记者表示,可构建 “三维服务赋能体系”。第一,技术赋能:部署车路云一体化系统,通过 V2X 技术使车辆成为移动服务终端,衍生实时保险定价、预测性维修等增值服务。第二,金融创新:例如开发残值担保金融产品。第三,生态重构:建立以车企为主导的 “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整合充电、停车、养护等资源。
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则从汽车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他对记者表示,汽车企业需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一方面,企业应加强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通过智能网联技术为用户提供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需构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包括售后维修、金融租赁、二手车置换等,形成 “产品 + 服务” 的闭环。此外,企业还可通过与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拓展服务边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短期政策发力长期改革破局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消费提振政策正展现出精准施策的新动向。《方案》明确提出“有序减少消费限制,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这一创新举措被业内视为低成本高效益的需求激活方案。
通过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家庭购车需求精准调控手段,既能快速激活存量市场,又能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空间。这种“政策工具箱”的灵活运用,既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智慧,更为结构性改革争取了时间窗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对记者表示,新出台的《方案》,为国内需求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也为未来中长期实现更可持续、更平衡的增长开了好头。
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消费对 GDP 增长贡献率达 44.5%,消费已连续 6 年稳居经济增长主引擎地位,凸显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对此,我国始终将消费置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位置,给予其高度且持续的重视 。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列为 2025 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强调 “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我国对消费市场的重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心。
同时陈玉宇也强调,中国要在未来 10—20 年实现强有力的长期增长,必须着手结构性的改革,长期提升居民消费的比重,当前的短期政策应与长期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对此,陈玉宇建议,中国应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借助这次解决短期周期问题的契机,构建起长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宏观结构改革的目标和框架。为了消除过于依赖净出口的风险,为了切实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了经济更平衡更具内生活力,这个结构改变必须完成。只有这样,各个行业的深刻‘内卷’才会缓解,未来的经济发展才有前途。” 他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