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主题为“促进经济复苏:科技企业的机会与挑战”的分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举行。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vivo”)、机器人初创企业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云”)等科技企业围绕机器人技术瓶颈、产业链整合、落地场景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随着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正处于从概念验证转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然而,技术标准缺失、成本高企、场景适配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其商业化进程。业界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势头良好,但离规模化商用还有距离。在笔者看来,人形机器人实现商业化首先要突破三个壁垒。
其一,技术壁垒。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步态控制、多模态感知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需求间仍存在显著断层。从技术方面来看,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瓶颈,例如如何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行走和奔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等。人形机器人的行业链条冗长,从研发到落地还需要很长时间。其中,实验室里的算法突破只是第一步,机械结构设计、传感器融合、供应链适配、场景验证……每个环节都可能阻碍其商业化进程。
此外,人形机器人技术涉及机械、算法、材料等多学科,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商业化需求存在断层。因此,企业要想突破技术瓶颈需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例如,近日,成都高新区举行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开园活动,并发布了《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人机友好未来社区行动计划》,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为支撑、人文关怀为特色的未来社区示范样本,推动“人—机—环境”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拟通过真实场景倒逼技术突破,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其二,成本壁垒。成本压力正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核心制约因素之一。
据特斯拉CEO马斯克预测,当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擎天柱机器人的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这将进一步推动其商业化应用。不过,马斯克近日公布的擎天柱机器人生产计划仅有5000台。
人形机器人的前期研发成本、服务团队和交付团队的定制化服务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价格。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不仅包括硬件、软件,还包括长期运营的费用。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研发、供应链优化,如国产关节电机替代进口以及工艺创新,将单机成本压至10万元以内。
未来,企业需与芯片、传感器等上游厂商深度合作,构建“研发—测试—量产”闭环,降低对外依存度,使得成本可控。
其三,场景壁垒。当前人形机器人应用呈现明显的“哑铃型”结构,工业场景占比超70%,服务领域集中在导览、配送等低附加值场景。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商业模式创新滞后于技术发展。多数企业仍依赖硬件销售,服务收入占比不足15%。
由此可见,企业需要持续创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模式。比如已经有部分企业采用“硬件+服务”模式,通过数据采集与技能库建设拓展盈利空间。随着开源社区与仿真平台的兴起,降低了企业的研发门槛,有望加速技术大众化进程。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或将遵循“工业场景筑基—服务领域破局—家庭市场爆发”的演进路径。企业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技术—成本—场景—生态”协同发展框架,方能在万亿元级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