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方公开发债信息,一季度各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84万亿元,其中新增地方债券规模为1.24万亿元,再融资地方债券规模为1.6万亿元。
2.84万亿元地方债券的发行,成为推动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具体来看,化债资金是一季度地方债券的主力军,包括约1.34万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1172亿元用于化债的新增专项债,这两类化债资金占比超过一半。化债资金的加快下达,能更好地承接地方政府历史债务包袱、减轻偿债付息压力,可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稳增长等工作。
与此同时,一季度地方新增债券发行规模1.24万亿元,包括约2800亿元新增一般债券、960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在化债资金放量发行的背景下,一季度新增地方债券额度占全年额度约24%,大体与时间序列相当。
展望未来,随着全年2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债券的加快发行,将为全年5.2万亿元地方新增债券腾出空间,尤其是地方新增专项债还有进一步提速的空间。
多地实现“隐债清零”
从一季度地方债券发行来看,加快化债资金落地是地方政府的核心关切。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1月份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地方再融资专项债发行1719亿元,2月发行7832亿元,3月发行3830亿元,一季度合计规模近1.34万亿元,占全年2万亿额度的67%,意味着2025年地方政府提高2万亿元债务限额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进度已经完成2/3。
具体来看,一季度江苏发行2511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湖北发行808亿元,山东(不含青岛)发行671亿元,重庆发行640亿元,浙江(不含宁波)发行565亿元,这些地方发行规模靠前。同时,江苏、浙江、内蒙古、陕西、广西等省份已经完成2025年全年发行额度。
另外,一季度部分地方还发行用于化债的“特殊”新增专项债,包括湖北、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山东、辽宁等省份,共计发行规模约1172亿元。按照中央统一安排,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补充地方政府性基金财力,可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地方政府存量投资项目、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等化债用途。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
在2028年前完成全部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是各地既定的化债目标。利用地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免去了地方额外筹集资金偿债的压力,地方债券发行利息较低,也进一步减轻了地方付息压力。尤其对于高风险地区,利用政策加快化解债务,有助于争取更多增量资金支持。
3月6日,宁夏财政厅厅长孙志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宁夏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表示,债务置换有助于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促进融资平台退出与市场化转型、改善相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等,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2024年宁夏隐性债务化解为历年最多,宁夏的债务规模、债务率和债务风险等级持续下降,债务风险极大缓释。其建议支持宁夏退出债务高风险省份,加大新增专项债券的安排额度。
宁夏申请退出债务高风险省份,除了置换债券政策支持,还在于宁夏自身的努力。宁夏2024年预算执行报告显示,足额偿还法定债务,自有资金还本比例为11%,超过国务院批复要求1个百分点;同时,超额化解隐性债务,采取强化预算安排、用好化债政策资源、加大资产盘活力度、依法合规核减债务、合规市场化转化、破产重整或清算等多项举措,2024年底隐性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下降78%,债务风险大幅缓释。
2025年置换债券尽早、放量发行,推动了更多城投债的提前兑付,也有助于推动更多市县实现隐性债务的“清零”。
中证鹏元评级研究发展部张琦表示,今年地方化债在提速,多地表态完成“隐债清零”。据不完全统计,青海宣布4个州政府隐性债务全域清零,吉林有58个市县区隐性债务清零,内蒙古有8个旗县隐性债务清零,江苏徐州实现隐债清零,天津、吉林表示力争2025年实现隐债清零目标。
一季度专项债的重点投向
减轻债务包袱固然重要,要推动一季度经济回稳向好,还需要地方新增债券加以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1-3月份地方新增债券发行近1.24万亿元,包括新增专项债发行9603亿元,新增一般债券发行2791亿元。
按照2025年预算安排,全年地方新增债券规模为5.2万亿元,包括新增一般债券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4.4万亿元。一季度地方新增债券发行进度占比约24%,与时间进度大致相当。
新增专项债是地方拉动投资的重要工具,且额度分配上会往经济大省、债务风险较低、项目准备成熟的地方倾斜。一季度地方发行约9600亿元新增专项债,占全年额度的比重为22%,略慢于时间序列。其中,广东发行新增专项债约1618亿元,山东发行1048亿元,河北发行544亿元,北京发行531亿元,湖北发行446亿元,一季度这些省份发行规模居前。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一季度用于项目的新增专项债资金,重点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土地储备、医疗卫生、农林水利、铁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其中,一季度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规模超过2500亿元,占比超过30%。
稳楼市也是一季度专项债的重点投向领域。若将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类资金均归为“稳楼市”的用途,一季度“稳楼市”专项债资金规模超过1500亿元,占比接近19%。今年重启的土地储备专项债,市场期待其在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来看,一季度仅北京、广东发行了土储专项债,合计规模为424亿元,其中广东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北京则是用于新增一级土地开发项目。
由于今年在多个省份试点专项债的“自审自发”,以及扩大了专项债的投向及用作资本金的范围,专项债资金将发挥更大的投资撬动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比去年全年增速高1.2个百分点,显示一季度基建投资有较好的支撑。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温来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国债发行有所放缓,这为地方债的放量发行提供空间。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财政相对紧张,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因此一季度加大了地方化债债券的发行力度;与此同时,各地在力促一季度经济“开门红”,地方新增专项债的发行也在有序推进。不过,新增专项债的发行是一方面,要让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加强项目储备、提高资金效益。
温来成进一步表示,1-2月份我国经济总体在回稳向好,但是1-2月份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加上物价整体表现较为低迷,我国经济依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随着全年2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加快发行,后续新增专项债的发行也可以进一步提速,确保今年4.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能在前三季度完成发行,这样专项债资金能在年内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