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应用,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安全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装董事长韩晓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国成功研制了一大批国产化首台(套)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但部分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不足,制约了产品的后续迭代与优化升级。
带着对行业的深入思考,今年全国两会,韩晓军围绕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和工业母机用仪器仪表的推广应用以及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提出针对性建议。
加大国产关键零部件推广力度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深度参与者,韩晓军对行业发展走势有着敏锐的观察。
“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发展,产品取得全面突破,品种得到极大丰富、等级实现大幅提升、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先进冶金、锻压挤压、石油化工等重要领域,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难题突破上取得重大进展。”韩晓军说。
国机重装作为我国高端重型装备研制旗舰企业,围绕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卡脖子”难题持续进行攻关,成功研制出一批核心部件和重大技术装备,有力支撑了C919大飞机、“国和一号”“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切实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制造强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韩晓军看来,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工业母机用仪器仪表仍然面临推广应用不足等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韩晓军表示,希望在清洁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大项目规划设计时,鼓励优先采用入选国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产品。同时,鼓励主机厂依据全球供应能力和价格、交货期等因素进行市场化选择,提高国产化基础关键零部件对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
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韩晓军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话题也比较关注,他说,当前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在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培训基地建设总体呈现数量不够且呈现“东密西疏”的情况。“特别是重机行业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还不够理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韩晓军说。
在韩晓军看来,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定制化、高端化、专业化”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建议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企业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更好发挥领军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支撑新时代重大技术装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