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些地方成本降低超过2.5个百分点,地方还本付息压力大大减轻。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鲁璐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当前化债的重要工具,如何落实、用好本轮债务置换限额是关键。“需结合债务化解的轻重缓急、年度化债重点,合理制定置换策略,最大化政策效能,并强化其投向和过程管理,不能挤占挪用。同时,需关注大规模政府债券供给下的市场承接能力及货币财政配合情况,以及本轮化债释放的增量资金的投向和效率问题。此外,还可研究将债务利息和政府拖欠账款纳入置换范围的可能性。”
低信用水平债务替换中
近日,多地正紧锣密鼓地公布专项债发行额度。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显示,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些地方成本降低超过2.5个百分点,地方还本付息压力大大减轻。
在采访中,多位地方政府人士及城投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专项债置换提速,地方偿债压力已经明显减小。即以利率更低、还款周期更长、信用水平更高的地方债务和显性地方债务置换高利率、短还款周期、信用水平低的地方债务和隐性地方债务,旨在合理调配债务结构,降低债务信用危险。
在山东一家城投公司从事化债的工作人员看来,债务置换实际上就是梳理及调整债务结构的过程。“比如以前债务分为非标和标准债,还包括银行借款,融资渠道非常庞杂,尤其是一些非标债权,利率多为7%至8%,甚至有的债务达到10%,而且这种非标债券的偿债周期往往在一年左右,在推高债务利率的同时,也给平台带来较大的偿债压力。”
该工作人员表示,对于2024年年底推出的10万亿元化债资金,自身所在平台也参与其中。“我们梳理了还款周期短、利率较高的债券优先进行置换。”
除了一些城投平台反映专项债置换降低偿债成本外,官方数据也有所体现偿债压力在缩小。截至2024年10月,地方政府债平均招投标利率为2.24%左右,远低于原来隐性债务的高息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化债外,部分债务压力较小的省份,还通过发行专项债投入重大项目,以稳投资、补短板、促消费,助推经济平稳运行。涉及项目如市政和产业园、交通、医疗、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等领域。
远东咨信研究员张妍认为,自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缓解,进而缓解城投公司的债务偿付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力的城投公司。债务置换之后,城投公司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自身的经营性业务运营中,为未来市场化转型奠定基础。
债务化解初见成效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除了地方政府及城投平台外,对于不少个体投资人而言,更关心此前购买的定融产品能否如期兑付。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显示,2024年地方债务化解已经初见成效,全国各地债务置换平均成本下降2%,有的地方下降2.5%,区域金融环境进一步变好、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地方债务风险逐步降低。同时,多个区域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债券、非标和涉众债务,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增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加大对地方化债的指导力度,落实好各项化债政策,积极运用中央各项化债工具,推动债务化解的进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发布会上,提到了“涉众债务”概念。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以来很多信托计划和定融产品的兑付将来源于置换的政策资金。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中,针对下一步工作安排明确提到,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排查信托公司、保险资管机构债权投资计划业务,严禁通过各种形式违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指导金融机构加快落实金融支持化债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存量债务做好接续和置换,严格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向融资平台提供新增融资,稳妥处置存量涉众债务,制定涉众风险应急预案。
鲁璐对记者表示,目前置换政策效果已经逐步显现:一是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度减轻;二是部分区域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涉众债务,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三是有助于地方资金链条的进一步畅通,并为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