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警示“投资国债并非没有风险” 2025年国债收益前景如何?
2025年01月15日 00:2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1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债市场被多次提及。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国债代表国家信用,如果持有到期,一定能收到本金和约定的票面利息,没有信用风险,所以国债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安全资产。但是由于长期国债票面利率是固定的,市场预期利率的变动会造成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波动,有时波动还会比较大,所以投资国债并非没有风险。”

1736860028563650.jpg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 本报记者索寒雪/摄影

  央行为何暂停国债购买?

  1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尊重市场,尊重每一个自担风险、自主决策市场参与者的选择,也高度重视国债收益率变化所反映的市场信息。考虑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20世纪90年代以后,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不是所有的投资者、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都熟悉政府债券高投资回报背后隐藏的市场价格风险。因此,人民银行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多次提示风险,强化市场监管,并且在一级市场发行较少的时间段,暂停在二级市场买入操作,转而使用其他工具投放流动性,这样能够避免影响投资者的配置需要,加剧供需矛盾和市场波动,目的就是希望市场能够行稳致远。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认为:“面对国债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国债市场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情况,人民银行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有助于稳定国债市场供求,缓解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交易操作是货币政策工具箱的重要工具。在国债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宣布自2025年1月开始暂停国债买入,对债券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有助于平衡国债供求关系,也可能促进国债收益率回归到合理水平。如果国债市场供不应求,下一步人民银行还可能卖出持有的国债;如果国债市场供求平衡,那么人民银行将有可能恢复国债买入操作。”

  “国债买入是人民银行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方式,但暂停国债买入不意味着市场流动性收紧。预计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巿场操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向市场注入短期和长期资金,继续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董希淼表示。

  国债收益水平反映经济增长预期

  1月14日,中国长债收益率短线走低,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3.25BP至1.867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5BP至1.6200%。

  “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有效融资需求不足,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难以有效投放。此外,市场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压力较大。因此,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扩大债券投资,‘大行放贷,小行买债’,债券投资收益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包括国债在内的政府债券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与此同时,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近期更是屡创新低。”董希淼表示。

  东兴证券分析认为,暂停国债买入将减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可能导致短期资金面趋紧。尽管资金面可能趋紧,但考虑到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导向,利率大幅回调的可能性不大。市场预期和政策调控将共同作用于利率水平,保持其相对稳定。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邹澜亦表示,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较快,引起了各方关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经基本具备了金融市场定价基准作用。国债收益率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筹资成本,更是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总体来说,长期国债收益率既反映市场对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也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回升向好,尤其是2024年9月以来,市场预期和社会信心明显好转,预计可以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预期的好转最终一定会反映到国债收益率水平中。”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央行警示“投资国债并非没有风险” 2025年国债收益前景如何?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