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构建新发展格局 强调以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发展的主动性
2024年11月11日 08:38
来源: 经济日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最新实践,深刻总结了自主和开放、发展和安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辩证关系,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大国经济自立自主、开放合作提供了发展范式,为我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科学路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

  一、必须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实施多种政策扶持培育国内制造业发展、激励技术创新,推进国内市场建设,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当今世界,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型经济体,也都建立了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国内大循环具有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空间足、潜力大。从需求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从供给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协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条件,完全有条件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循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关系调整的客观要求,着眼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强调强大、韧性、可靠的国内大循环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所在,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展,充分挖掘内需潜力,进一步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构建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解释了大国经济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大国经济发展要筑牢国内大循环基本盘,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切实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这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证大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以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如何建立强大完整内需市场体系”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坚定底气和信心,依靠强大国内市场潜力释放来稳固经济基本盘提供了逻辑遵循和前进动力。

  二、必须抓住畅通经济循环这个关键

  经济循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认为经济循环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分配、交换既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也关系到消费的实现,各个环节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我国面临外部需求不足、内部供需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同时还存在全国统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制约着国民经济各环节在更高层次实现顺畅循环和升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经济循环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强调要优化完善分配制度,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主张必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强调通过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促进各领域、各部门、城乡区域之间良性循环互动;认为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阐释了国民经济循环运行的内在机理,突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这科学回答了“大国经济如何畅通循环”“如何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等重大问题,为我们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三、必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封闭必然导致落后。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我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体系深度融合。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也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既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也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我国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规模居世界前列,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必然跨越国界、各经济体共同形成世界市场的分析框架,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主张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促进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世界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经济大国必须放眼世界、联系世界,大国市场必然走向世界,既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也与国际市场良性互动,内外部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可偏废。这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国内外市场要联动”“推动全球经济走向何处”“发展什么样的世界经济体系”等重大问题,为我们推动深度参与国际循环、更好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实践方向。

  四、必须练好内功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国际社会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持续深化演化,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我国14亿多人口将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握发展主动权。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发展的主动性;把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主张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强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握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

  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揭示了大国由大变强,根本是要实现高水平发展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只有具备了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能力和底气,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这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自立自强”“如何实现自立自强”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坚定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的战略自信,夯实根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应对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为确保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指明了路径。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5
原标题:国家发改委:构建新发展格局 强调以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发展的主动性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