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终结日线六连涨 恒生指数收盘跌1.47%
2024年10月03日 16:10
来源: 财联社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摘要
【港股终结日线六连涨 恒生指数收盘跌1.47%】香港恒生指数收盘跌1.47%,恒生科技指数跌3.46%,均终结日线六连涨。阿里健康跌超11%,京东集团跌超7%,京东健康、比亚迪电子跌6%。


K图 HSI_0


K图 HSTECH_0


  香港恒生指数收盘跌1.47%,恒生科技指数跌3.46%,均终结日线六连涨。地产、医药、工业板块跌幅居前,世茂集团跌超26%,融创中国跌超21%,阿里健康跌超11%,京东集团跌超7%,京东健康比亚迪电子跌6%。

K图 00241_0

K图 00813_0

  相关报道

  港股冲高后回调 后市看政策落地及基本面变化

  连续加速上涨两周后,10月3日港股高开低走,上午下跌3.12%,恒生指数报收21743点。经历了10月2日单日暴涨6.2%的疯狂以后,多家券商都表示开户量上涨,有的营业部需要排队开户,也有投资者对港股的下单方式是“不问价钱直接买入”。

  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港股上涨很快,是因为之前海外资金看空的时间比较长,导致持续三年多的低迷,随着美联储超预期降息以及内地超预期政策组合拳,空头短时间内迅速回补,有投资者不问成本下单买入的结果。

  市场人士认为,展望未来,投资者需要回避业绩较差企业的股价诱多,也要关注财政政策落地情况,并且逐步回归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关注。

  从过度看空到“不问价格买入”

  “之前海外对冲基金过于看空,而且港股持续低迷时间比较长,空头最近有大规模平仓,有资金也重新加仓,有投资者不问价钱直接买入。”博大资本行政总裁温天纳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港股10月2日的确有一些疯狂,市场对美国降息以及内地政策组合拳有很正面的预期。

  华福证券分析师朱成成表示,展望后市,近期港股为代表的中国资产表现亮眼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一方面国内各项利好政策频繁出台,大幅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海外美联储9月份降息,全球流动性环境边际上趋于宽松,而在美联储降息初期全球权益市场往往受益于分母端逻辑普遍有较好表现。综合来看,当前港股行情仍在途中,后续依然存在上涨空间。结构上,如果后续港股市场中国际资金持续回流,恒生科技为代表的成长板块则有望继续占优。

  朱成成称,9月份港股市场中国际资金在连续数月持续流出后再度转为净流入,成为市场重要增量资金。自2020年疫情之后,港股市场增量资金结构一度出现显著变化,一边是国际中介为代表的海外资金持续流出港股市场,另一边则是南下资金为代表的内地资金仍在持续涌入港股市场。但是从最新边际变化来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9月份至今港股市场中海外资金开始转为净流入。

  “港股有一定过度疯狂,有空头回补的因素,市场耐心有限,如果以后没有超预期政策落地或者基本面改善,那就有可能回调,”广州某基金经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市场目前可能处于一种由政策预期变化驱动的上涨阶段,这种上涨并非完全基于经济基本面的改善。

  提起昨日部分个股的异常涨幅,“个股层面要警惕少数质地较差公司的价格诱多”,鑫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胡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期调整的行业比如金融和地产,都属于报复性反弹,估值修复的过程虽然有点快,但估值并不贵。

  后市:期待政策落地至基本面改善

  当前港股行情,让人想起几次“港股大时代”的好日子: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以及2015年4月公募基金可以通过港股通买港股,以及2021年初公募基金南下买入使得恒生指数两个月内上涨5000点等。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发力之后,当前对财政政策预期较高,要看具体落地情况,上市公司逐步披露三季报也是关注点。

  温天纳认为,投资者期待内地在第四季度有更多财政政策出台,让市场估值有回升。展望未来,目前港股市盈率依然比较低,未来要看政策面能否继续支撑。

  胡宇认为,因为估值、资金层面都还没有到市场高潮的位置。2024年,具体增量资金来源是中央汇金、社保、养老基金等耐心资本主导,券商、基金、保险在央行新型金融工具(互换便利)的支持下,积极提升投资股票比例。各种超预期政策逐步落地,目前来看市场热情似火,其实还没有进入高潮,目前是牛市的初级阶段。

  上述广州基金经理认为,房地产市场在黄金周期间的销售情况看似火爆,但能否持续有待观察。另一方面,财政刺激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市场对其效果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市场可能需要时间来消化当前的亢奋情绪,并寻找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投资主线。

  深圳市德远投资有限公司基金经理伍周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外资正返回中国股票市场,从不同海外投资者的表述来看,可以看出他们对投资中国股票市场观点的差异,但边际上是在回流。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责任编辑:18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