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了监管部门乃至高层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在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就提到,要推动包括中央汇金公司在内的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股市,要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痛点堵点。吴清同时表示,由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近日将会印发。
随后,在9月2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等涉及资本市场的内容再一次被提及,这就使得“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话题受到各方面的进一步关注。而为了落实此次政治局会议的精神,9月26日晚,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从“指导意见”的内容来看,“指导意见”对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确实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给出了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为此,“指导意见”提出要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有效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同时,严厉打击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行为,持续塑造健康的市场生态。此外,还要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中长期资金交易监管,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配套机制,推动与上市公司建立长期良性互动。
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
三是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向。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探索开展差异化投资。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探索开展差异化投资。
从上述三方面措施来看,“指导意见”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作用。尤其是第三项措施,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这对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不过,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来说,仅限于“指导意见”所列举的三方面措施还是不够的,还缺少了至关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股市本身的财富效应。这其实也是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财富效应,是培育不出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的。毕竟资本是逐利的,而不是拿去打水漂。
实际上,对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来说,财富效应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财富效应,“指导意见”所给出的三方面措施都是软弱无力的。不仅很难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就连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以及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9月27日,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司长罗艳君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截止今年8月末全国保险资金的运营情况,截止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保险业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超过3.3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0.38%。而8月末保险资金的总资产为34.13万亿,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所占的比例仅为9.67%。
而根据政策规定,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可达到30%甚至是45%,但实际投资比例却维持在10%左右。实际投资比例较政策规定的投资比例大幅缩水,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还是近几年股市一直缺少财富效应的缘故。如果股市能有财富效应,保险资金的投资比例自然会大幅提升。保险资金如此,其他资金亦然。
所以,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关键还是要营造股市的财富效应,要能让投资者通过股票投资赚到钱。这除了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上市公司回购、鼓励大股东增持,严厉打击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行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营造牛市行情。因为只有牛市行情,才能让股市产生财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到股市中来。相反,股市长期处于熊市,股市只有亏钱效应,那么,所有的“聪明钱”都会逃离市场,包括市场期待的中长期资金也只能对市场保持观望。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