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存的千年古城中,广州是少见的拥山抱水的城市,自古有云山珠水、六脉通海、青山入城的城市意象。2000年以来,广州从“云山珠水”跃升为“山城田海”,开创了生态优先的超大城市建设治理路径。
《规划》提出,建设生态低碳发展的绿美广州。面向未来,广州从高处“起笔”、细处“运笔”、实处“落笔”,推动城市绿色化转型,促进绿色繁荣发展,擦亮云山珠水品牌和生态名片,向世界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久魅力与蓬勃活力。
【读懂广州2035】
展望2035,广州将大力推进建设生态低碳发展的绿美广州。构建通山达海的网络型生态空间,打造9大生态片区、6大生态节点、共计5000公里的生态廊道,保护水鸟栖息地和“水鸟廊道”,以及鱼类洄游的“鱼道”。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和城园融合发展。整合翠环、碧道、绿道、云道、登山步道等慢行网络,贯通形成520公里山海骑行道,促进全域90%以上的公园慢行连通。构建6条大型通风廊道,连通山林、河湖、湿地、海域等大型生态冷源地,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
——建立岭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整合优化5个自然保护区、70个自然公园,建立健全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提升六大生态节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重点保护白云山、海珠湿地、白云湖、大夫山—滴水岩、黄山鲁和南沙湿地等6大生态节点。加强自然生境保护和近自然生境营造,提升生物多样性;适度建设休闲游憩功能设施,打造自然与城市融合共生的生态空间。
——保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加强观光木、水松等极小种群植被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修复。保育黑脸琵鹭、黑鹳等典型水鸟种群,提升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水鸟生境的环境质量,保育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珠三角水鸟生态廊道。推进流溪河流域、增江流域等结合闸坝增加鱼道设置,保障鱼类洄游通道。
植物观赏与科普研学相结合
云溪植物园迎来第10万名访客
9月18日上午,云溪植物园迎来开园后的第10万名访客——来自美国的JAKE。自8月8日开园以来,云溪植物园受到众多市民游客的追捧。正如JAKE所言:“这里非常漂亮,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植物,也听了很多有关植物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位于白云山脚的云溪植物园,新建珍稀植物展示园、睡莲植物展示园、新优花卉植物展示园、蜜源植物展示园、野牡丹展示园等五大植物展示园,供市民游客观赏及科普研学。园内迁地保育华盖木、水松、格木、土沉香、红皮糙果茶、金花茶、野牡丹等各类植物1320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种,二级保护植物27种。
据了解,云溪植物园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广州示范片区。2022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两年来,广州市创造性提出“1+3+N”城园融合体系(“1”指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3”指推进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N”指建设10个以上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个以上生态科普宣教点),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加强观光木、水松等极小种群植被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修复。
据介绍,与城市公园侧重于景观生态不同,云溪植物园最大的特点体现在植物资源的收集和保育方面更为系统专业,为华盖木、水松、广西火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营造了一个适于生存的新空间。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
稀有濒危野生兰花物种在从化“结果”
近年来,广州不仅在园区建设和植物迁地保护方面建设成绩斐然,野生动植物发现和保护方面同样取得亮眼成绩。
9月初,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流溪湖景区、五指山景区等地发现,稀有濒危的野生兰花物种——无叶美冠兰结果了。对此,该公园园林工程师李胜强解释道:“无叶美冠兰在广东并不多见,无法自花授粉,必须靠绿彩带蜂这个唯一的有效传粉昆虫进行传粉结果繁殖。而绿彩带蜂也是比较少见的昆虫,所以无叶美冠兰能落户流溪河森林公园已经不容易,现在还能结果,更是可遇不可求。”
去年11月底,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3名志愿者在广州南沙龙穴岛进行鸟类观察时发现了一只“奇怪的鸥”,后经专家确认其为“遗鸥”。这是广州首次记录到遗鸥。遗鸥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也是被人类所认知最晚的鸟种之一,故而得名“遗鸥”。
广州是全国唯一完成2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的城市,摸清了“家底”更要管好家当。通过2次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有关部门全面摸清了广州的资源本底,为广州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为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逾百公里森林步道建成
有机串联城与乡联通山与海
8月29日,“绿美广东竞风华”广州赛区海选活动收官。增城区作为首届“绿美广东竞风华”十强县区代表,分享了绿美工作生动案例,汇报绿美成绩单。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完成森林步道104公里。
据了解,广州市已建设形成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多种类型的75个自然保护地,形成了与国土空间格局相适应的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同时,广州已累计建成3637公里绿道(截至2022年底)、8.3公里的云道,并规划了1000公里的登山健身步道系统,通过森林步道建设有机串联城与乡、联通山与海。
预计到2035年,广州将规划建设1500公里穿山、连城、进村的森林步道,实现“动”可探访丛林野趣,“静”可纵享悠然村居。
广州已累计建成3637公里绿道(截至2022年底)、8.3公里的云道,并规划了1000公里的登山健身步道系统,通过森林步道建设有机串联城与乡、联通山与海。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