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1632.5亿美元,同比下降13.7%。
9月9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投洽会”)外商投资促进专题发布会上,《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4》《中国外商投资指引(2024版)》《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4》等报告对外发布,给出上述数据。
当下,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正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因素,但专家表示,中国的产业是很有竞争力的,中国融入新一轮的全球化,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受多重因素影响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商务部前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吸引外资规模有所下降和全球资金投资下降是同步的,国际贸易已进入周期性下降。
据《中国双向投资报告2024》,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动实际下降10%,降至1.3万亿美元。2023~2024年,全球FDI增长乏力,总量持续在低位徘徊。
其中,发达经济体FDI处于历史低点,2023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FDI增长了9%,仅为大幅下降之后的较小回升,且为非实质性增长。而发展中经济体FDI增长势头减弱,降幅为7%,扭转了过去几年的增长态势。亚洲作为发展中国家FDI增长的主要推动力,FDI下滑了8%,非洲和拉丁美洲的FDI也分别下降了3%和1%。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告诉第一财经,全球范围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放缓迹象,并不局限在对华投资,还涵盖了对整个亚洲地区的投资。他认为,这跟周期性的短期因素有关,即这几年美国国内通胀比较高,美联储被迫把利息维持在较高位。美元高息的情况下,很多跨国企业从自身投资和现金流管理的角度出发,更多地把利润汇回到本国,放入美元的总资产类别里,而对海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和亚洲的投资相对就少一点,这符合正常规律。
邢自强指出,通常来讲,当美国经济开始向下调整,美联储降息,美元跟其他地方的利差缩窄,跨国企业的利润汇回就会和缓一点,跨国企业对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在内投资意愿也会有所回升。
此外,崇泉告诉记者,当前世界大环境变化很大,尤其是地缘政治的变化。用国际上一个较为通用的说法来形容,即安全考量让位于效益考量。
邢自强亦有提到所谓的产业链“安全性”“自给自足性”的思潮对全球FDI的影响,他认为这一影响因素更为长期。当前不少国家正在试图推动产业链回流,在这一过程中优先考虑在本国投资。
中国外商投资结构优化中
地缘政治和美元利息周期等因素,对中国来讲是挑战亦是机遇。《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4》指出,不同经济体引资政策呈现持续分化的态势,其中发达经济体实施更为严苛的投资审查制度,保护国内关键领域发展;发展中经济体实施多样化的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政策。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保持相对平稳,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455.3亿美元,占比为27.9%。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119.2亿美元,占比为68.6%。
从具体行业领域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的比重分别约为18%、16.2%和10.1%,合计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的比重约为44.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的比重分别为6.1%、2.9% 和2.5%。
崇泉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产业链、价值链也在升级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应该还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比如医疗、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方向。而且这一优势现在已经开始显现,商务部也在大力推动这些领域吸收外资。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也表示,他觉得中国的产业是很有竞争力的。
管清友指出,中国融入新一轮的全球化,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怀有自信,既要看到这些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供应链变得更有韧性,也要看到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有待优化。
9月8日,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这份文件时表示,这是提升引资规模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持续优化引资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外,这还是有助于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更大范围实施内外资一致管理,将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积极动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