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多家农商行的投资收益成为市场亮点。在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的大增推动了这些机构的业绩增长。
市场人士建议,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合理控制杠杆水平,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银行自身也需要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债券投资收益驱动业绩增长
今年上半年,在投资收益的带动下,农商行的业绩多数保持正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农商行来自买债的投资收益显著拔高,营收占比也同步提升。
A股上市农商银行共有10家,其中8家农商行投资收益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瑞丰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13.87%,苏农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15.92%,张家港行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76%。
2024年半年报显示,常熟银行投资收益大涨超九成,较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倍,达9.17亿元。截至6月末,常熟银行合计持有金融资产978.6亿元。其中,国债177.87亿元,占比18.18%;政府债303.46亿元,占比31%。
苏农银行2024年的半年报也显示,其投资收益中,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处置其他债权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76亿元、2.54亿元和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62%、383.28%和181.98%。在金融投资中,苏农银行金融债券投资占比13.95%,增幅居各项投资占比的首位。
张家港行也在2024年半年报中解释,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债权投资取得的收益增加。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解释,根据持有目的不同,银行的金融投资可分为配置盘和交易盘。银行配置盘指不太考虑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取本金和票息收入为目的的金融投资。在利率上行期,银行通常会加强配置力量,降低交易盘占比。在利率下行期,银行偏向做交易,配置盘占比下降。
“今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很快,正值牛市,所以农商行有很大动力做债券交易。”一位债券交易员称。
激进债券投资暗藏风险
债券投资可以带来收益,但也伴随着利率风险、合规风险以及资金空转风险。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此前就表示,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缺少敏感性。一些中小银行并没有充分考虑国债投资的利率波动风险,在浓厚的投机氛围下,有些机构由配置盘变成了活跃的交易盘,甚至将债券当作股票来炒作;投资集中度很高,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债券收益占营业收入超过50%,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机构公司治理的不健全,风控能力不强。
此外,农商行的业务重心应该是信贷,重点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一位宏观研究员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一些农商行将资金用于购买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而不是直接投向实体经济,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未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业务模式不可持续,也脱离了监管方面对他们的定位。
债券投资中也会产生利益输送等合规风险。此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就公告称,近期市场机构反映,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与外部人员串谋,利用国债利率下行预期进行代持、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所增加。
“目前债券收益率下行较快,很容易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中产生操纵市场,扭曲市场价格,从而实现利益输送的行为。”一位债券交易员说。
利率风险管理应重视
业内人士分析,农商行可以进行债券投资,但也要重视其利率风险管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业务。
常熟银行研究员王德发就认为,降低利率风险,核心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但资产结构调整往往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银行自营业务而言,调整资产结构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利率风险的对冲工具管理利率风险,建议给更多农商行提供风险对冲工具衍生品资格,以套保额度为主。
此前央行就多次提示金融机构进行激进债券投资的风险,并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债券市场。业内人士也建议,监管机构应及时提示相关机构风险,严查其中违法乱纪、利益输送等现象。
此外,一位农商行投资经理表示,当前农商行分布于各个区域,没有大银行丰富的资源,其管理人员存在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这也导致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债券投资等方面存在业务混乱、风险把控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在农商行的管理层中选用更专业的人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