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美联储首次降息后 美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2024年08月29日 08:17
来源: 财联社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摘要
【中信证券:美联储首次降息后 美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预计美联储9月降息25bps,年内降息50-75bps。美国就业市场走弱、通胀压力明显缓解是美联储开启本轮降息的主要原因。首次降息后虽然美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或将较快回升,但就业市场预计较难快速企稳。未来美联储结束降息需待美国就业、收入增速、消费增速等经济领域趋于健康增长态势。美债利率已经步入下行周期,首次降息后美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尤其是短端美债。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预计美联储9月降息25bps,年内降息50-75bps。美国就业市场走弱、通胀压力明显缓解是美联储开启本轮降息的主要原因。首次降息后虽然美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或将较快回升,但就业市场预计较难快速企稳。未来美联储结束降息需待美国就业、收入增速、消费增速等经济领域趋于健康增长态势。美债利率已经步入下行周期,首次降息后美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尤其是短端美债。

  全文如下

  债市启明|降息后美国经济与美债将如何演绎?

  预计美联储9月降息25bps,年内降息50-75bps。美国就业市场走弱、通胀压力明显缓解是美联储开启本轮降息的主要原因。首次降息后虽然美国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或将较快回升,但预计就业市场较难快速企稳。未来美联储结束降息需待美国就业、收入增速、消费增速等经济领域趋于健康增长态势。美债利率已经步入下行周期,首次降息后美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尤其是短端美债。

  ▍近期就业市场走弱推动美联储开启降息,若未来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稳定在20万人左右,美联储或将考虑停止降息。

  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向下突破10万人,往往会触发美联储开启预防式降息。若降息一次后,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继续在15万人震荡,甚至有走弱迹象的时候,美联储或会再次降息。此外,收入增速下滑也是美联储降息考量因素之一,若后续个人可支配收入环比稳定在0.35%以上,美联储或停止降息。

  从通胀角度来看,美国PCE同比稳定在2%-3%是美联储停止降息的考量之一。

  此前两轮预防式降息开始发生在通胀疲软时期,因而降息停止往往是在通胀指标企稳或有所回升(PCE同比稳定在2%-3%)、PPI同比企稳或有所回升(PPI同比稳定在2%-3%)后。虽然此轮降息前通胀压力高于此前两轮预防式降息,但若未来通胀指标上升至大幅超过3%的水平,美联储或倾向于停止降息进程。

  降息对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刺激较直接与明显,但是企业投资以及消费的提振或需多次降息。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房地产开工与投资等指标往往在首次降息后1-3个月明显回升,多次降息会逐步推动房地产景气度上升。但对于企业投资(非住宅投资),降息对于其刺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企业投资往往在多次降息后出现触底回升。但当前企业投资以及企业利润仍保有韧性,因而此轮降息后企业投资有望韧性增强。此外,回顾过往两轮预防式降息,首次降息后,消费往往较难明显企稳。当零售销售环比增速在0.3%以上明显稳定后,美联储或会倾向于暂停降息观望,甚至停止降息。

  预计美联储9月开始降息,年内降息50-75bps。

  鲍威尔在Jackson Hole会议上鸽派发言,表示不寻求也不欢迎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降温;随着美联储在价格稳定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美联储将尽一切努力支持强劲的劳动力市场。结合当前美国经济走势,预计9月议息会议降息25bps概率较高,目前来看美联储降息50bps的必要性较低,年内降息50-75bps的概率较高。明年美联储降息节奏还需观察上文提及的就业市场、收入、消费、企业投资相关指标,若明年美国经济回升较慢,存在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

  美债利率往往在降息前1-2个月开始趋势性下行,并在经济明显复苏后转为上行。

  开启降息前1-2个月美债利率往往提前进入下行周期,降息开启后由于美国经济企稳还需时间以及降息刺激,首次降息后美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但在后续过程中,若美国经济明显回升,降息预期将明显降温,美债利率或由此转为上行,工业产值同比可作为美债卖出信号参考。

  目前更建议配置中短期美债。

  1年期美债利率在美联储降息开启后仍存在下行空间,但由于长端美债利率在降息前往往存在price in过于乐观的远期降息空间的情形,并且降息开启后美国经济复苏预期升温对长端美债利率下行存在阻碍,因而10年期美债利率整体在降息开启后下行空间较为有限,因此相比于长期美债,目前更建议配置中短期美债。

  风险因素:

  美国经济变动超预期;美国通胀变动超预期;美国产业等政策方向变动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等。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责任编辑:70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