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城投化债问题再引关注。
去年的化债大潮推动机构疯抢城投债,尤其是那些剩余期限在1~2年的券种,使城投债的利差被大幅压缩,此后,交易员将焦点转移到长期利率债上,如今,长债的炒作受到监管重点关注。近期,随着“境内债券置换境外债”的讨论升温,未来城投债行情将如何演绎再成焦点。在“2024资产管理年会”期间,多位来自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的投资经理表示,尽管城投债利差被极度压缩,没有太大的性价比,但由于债券供给远低于需求,尤其是信用债品种,因而机构在“资产荒”下仍选择配置。数据显示,今年久期贡献了6成收益,而票息只贡献了4成,换言之,拿3年城投债的收益可能远远不如拿长端利率债。未来,除了要挖掘一些仍具利差的品种,投资经理可能仍需适当拉长久期,从而获得额外收益。
债券供给不足,城投债配置价值仍存
7月,城投债发行量环比、同比均有所下降,各省区域利差以收窄为主。中金公司研究显示,分评级来看,AA-等级收窄明显,其他评级变化不大。可比口径下,AA辽宁,AA-山东、广西、陕西、湖南、云南、四川利差下行幅度靠前,均在5BP以上。
中金公司研究显示,当前“资产荒”基础逻辑仍在,在守住底线风险的大背景下,短期城投信用风险可控,配置价值仍存,且波动率相比利率债和金融类债券品种较低,建议仍以3-5年左右适度下沉作为底仓,优质城投适度拉长久期。中金公司认为,化债政策期限延长,有助于城投债券刚兑信仰延续,未来供给受限的格局预计仍维持,非标置换的难度有望边际改善,实际落地和推进或有所加快。但是,在城投收益率和利差均已下行至低位的情况下,一系列潜在利好对城投板块市场表现的增量利好有限。
机构人士认为,城投债吸引力不足,但又不得不“抢”,原因仍在于债券供给严重不足。
富达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成皓在“2024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当前长债收益率快速下行以至于监管提示风险,主要因为目前整个信用资产缺失,部分机构博弈长债也是因为它们有内在的配置压力。根据该机构的统计,去年7月底到今年7月底,全市场信用债(不计金融债和利率债),供给规模为4000亿元,但今年上半年整个理财规模大约上升了3万亿元,债券基金规模上升了1.5万亿元,“其中8000多亿元是中长期纯债基金,有一部分配置利率,但是4000亿-5000亿元的短债本来是配置信用债的,信用债的配置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成皓还表示,“在防控金融行业风险的前提下,信用债利差已经大幅下降到极低的水平,要获得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收益,有时资金追逐长端利率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在这些共同的力量下,利率快速下行。”
“前期投的高等级信用债(城投债)现在供给下来了,性价比下降了,但是配置力量依然还在,我们可能就会找一定期限内供应量快速上来的品种,可能还有一定的性价比。”恒丰理财固收部总经理吴伟森提及。
如今,拉长久期成了机构追求收益不得不做的一步。浦银安盛基金固收部投资总监李羿在论坛上表示,根据对过去两轮债券牛市和今年牛市2A+城投的票息贡献和久期贡献的拆分,前两轮2A+城投债票息对收益贡献了6成,久期只贡献了4成。但是今年情况相反,久期贡献了6成,票息只贡献了4成。“拿3年的城投债收益可能远远不如拿长端利率债。我们也复盘过,今年拿下沉策略、久期策略做比较,最后发现任何下沉策略都跑输了久期策略。”李羿称。
“降存量、控增量”仍是化债基调
一揽子化债政策以来,城投债券明显受益,融资成本下降到历史低位,当前,市场对于化债政策进一步扩大范围或延期的预期升温,亦关注是否可以采取“境内债券置换境外债”的模式。
标普信评工商企业评级部总监王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去年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以来,城投融资环境趋紧,不少数量的城投企业发行了364天境外债券以缓解资金压力。
“虽然部分企业存在资金压力,需要借新还旧甚至新增借债解决短期资金问题,但发行境外短期高息债券会增加负债总规模或增加负债成本,和当下化债的精神有所背离,而境内发行债券融资成本较低,且监管较严,如果用境内债券置换境外债券,特别是置换364天境外债比较符合当前的化债精神。该融资需要政策和监管部门的允许,未来需要更多的实例来佐证其效果。”王雷称。
亦有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即使未来美联储降息,美元融资成本下降,城投企业如果在境外融资,将以中长期为主,总量和资金用途仍需控制。
标普信评认为,很多地区政府和城投的资金压力仍然不小,化债进入深水区。“不排除在之前金融化债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范围或条件,持续推动金融化债,包括鼓励银行更积极地参与非标债务的化解。”王雷称,未来“降存量、控增量”仍是大势所趋。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