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蜂拥入市到“割肉”出局 基金投资者为何“越跌越逃”
2024年08月08日 00:34
来源: 第一财经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摘要
【从蜂拥入市到“割肉”出局 基金投资者为何“越跌越逃”】“我决定‘割肉’了。”在市场调整的第三年,个人投资者晓晓(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自己决定卖出手里持有三年且亏损的那些基金产品。第一财经从业内了解到,相较于过去“深套不赎、微涨才走”,像晓晓一样选择不计成本从主动权益类市场逃离的投资者已并非个例。就数据而言,2022年前成立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最新基金份额较2021年底减少了超过6800亿份。

  “我决定‘割肉’了。”在市场调整的第三年,个人投资者晓晓(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自己决定卖出手里持有三年且亏损的那些基金产品。第一财经从业内了解到,相较于过去“深套不赎、微涨才走”,像晓晓一样选择不计成本从主动权益类市场逃离的投资者已并非个例。就数据而言,2022年前成立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最新基金份额较2021年底减少了超过6800亿份。

  投资者行为的变化也体现在公募市场的规模变化中,权益类产品与债券型产品出现背向而行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数据显示,相较于三年前权益类产品的一片火热,如今受避险资金青睐的债基份额暴增,甚至反超权益类产品4.45万亿元。

  “今年以来,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我们公司的情况,都能看出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位来自头部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他们已经观察到了这个变化,并根据新形势做好流动性管理和头寸管理,稳妥应对基民行为的变化。

  基民正加速“割肉”

  近来,关于公募基金持有人加大赎回的讨论热度,正持续升温。有观点称:“2021年买在山顶的基民,已经疯狂割肉了。”对此,第一财经随机采访了数位投资者,在这之中,有部分人表示“觉得回本无望,已经赎回了”,也有人表示“还是想回本再出”。

  “以前听人家说投资‘微笑曲线’,对我来说可能更像是‘苦笑曲线’。”作为“割肉派”的一员,晓晓向记者复盘了自己的投资历程后说。而他口中的“苦笑曲线”,是指产品先经历净值的上涨,随后又下跌,净值曲线形似“倒U”形的苦笑。

  需要指出的是,“微笑曲线”一般用于基金定投,例如按月定期投入资金,意在下跌的过程中不断收集便宜的筹码,使得持仓成本不断摊薄。但据晓晓称,他一般是看到了持有的赛道近期上涨而选择加仓,因此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定投。

  据第一财经采访了解,部分基民选择“割肉离场”的重要原因正是公募近三年来的业绩表现。Wind数据显示,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已经连续收获了6个“半年阴线”,截至8月6日,该指数累计下跌39.35%。

  从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下同)角度来看,以2022年以前成立的3527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产品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在有近三年数据的3235只产品中,3023只基金区间回报为负,占比达93.45%;其中区间“腰斩”者数量为568只。

  而在2021年8月至当年底成立的292只产品中,自成立以来至8月6日的累计回报为负的产品为284只,占比超过97%;累计回报已跌去40%以上的产品达到118只之多。其中2021年8月31日成立的恒越品质生活,成立至今的累计跌幅为72.78%。去年年报显示,该基金约有近八成份额为个人投资者持有。

  换言之,在本轮市场浮沉中,如果是在2021年的高位买入,大部分基金持有至今尚未回本。数据背后,是拿着真金白银进入市场上的鲜活投资者。而从数量来看,像晓晓一样选择不计成本从主动权益类市场逃离的投资者已并非个例。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2022年前成立的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最新基金份额,较2021年底减少了近6885.73亿份。记者注意到,基金赎回的速度也在加快,今年上半年的基金份额减少了1970.76亿份,同比2023年上半年增加了45%,较2022年同期则增加八成以上。

  与此同时,投资者赎回叠加业绩下滑,也让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基金规模“缩水”更为明显。据第一财经统计,2021年底时,前述3527只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基金规模合计为6.09万亿元,而今年二季度末,这一数据已缩至3.28万亿元,萎缩比例超过46%。

  债基规模已反超权益基

  投资者行为的这番变化,也体现在公募市场的规模变化中。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市场规模突破30万亿元整数关口,达到30.71万亿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的繁荣之下,是受避险资金青睐的债基份额出现暴增。

  一方面,在发行市场,Wind数据统计,以基金成立日为口径,今年以来已有722只基金成立,合计发行规模为7207.2亿元。其中177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合计募集到近500亿元(496.98亿元),占比不到7%;而债券型基金产品的募集规模则超过80%。

  这与2021年主动权益类产品一片火热的情况截然不同。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共发行了1997只产品,发行规模达2.94万亿元,其中主动权益募集规模占比超过46%,而债券型基金的比重则为25.51%。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存量市场中。在已有数据的3452只债券型基金中,有超过6成债基的基金规模实现增长。从绝对值来看,上半年基金规模增加百亿元以上的产品有23只。如广发双债添利A上半年增加最多,为365.88亿元;广发7-10年国开行A、长城短债A紧随其后,同期增加208.87亿元、182.26亿元。

  “我们目前重点持营(持续营销)的也是业绩表现较为稳健输出的几只债券型产品,此外,销售渠道主推方向也随之改变了”“今年主推固收类产品,投资者对于这一类产品的需求比较大”“今年债基比较好卖”……多位在今年主攻固收类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

  可以看到,在权益市场持续低谷的背景下,债券基金正从权益类产品手中接过“流量密码”,实现规模的大幅增长。拉长时间来看,权益基金和债基规模已经呈现相向而行的局面,后者规模已经反超。

  据第一财经梳理,以一级分类来看,2021年底,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为8.54万亿元,比6.88万亿元的债基多1.66万亿元;而今年二季度末,债基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0.6万亿元,反超权益类基金(6.16万亿元)4.45万亿元。

  为何“越跌越逃”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行业应该反思的是,为何基民会在今年不计成本斩仓出局?第一财经从多家基金公司处了解到,投资者加速赎回的情况以及不满情绪,早已经传递到公司及渠道等环节。

  “我们也观察到了这个变化。”一位来自头部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今年以来,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我们公司的情况,都能看出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按照以往经验来看,基民通常会选择“深套不赎、微涨才走”,“底部割肉”的投资者比较少,但今年则有所不同。“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市场连续三年多的回调,基金净值的下挫,也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后市的信心;再叠加投资者个人一些财务安排的因素,出现了这个新的变化。”他说。

  另一位权益类见长的基金公司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时称,现在流动性比较重要,投资者当前风险偏好较低,所以更愿意配置偏稳健的资产。据他透露,“我也觉得回本无望,但目前没赎回是因为暂时不急着用钱”。

  而网传的一份某机构针对客户大额赎回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资金需求占比达72%,其中,提及最多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是清偿房贷、补充经营现金、业绩不佳或有下跌风险。

  “业绩不好是原罪,亏了说再多、做再多也是治标不治本。”华北一位基金市场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说,有一些投资者是坚持很久,实在坚持不下去“割肉”的,这种情况肯定是受伤比较重,对信心打击一般都不小。

  在他看来,市场持续震荡使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信心不足,会导致对风险相对较高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投资的谨慎和减少;而且近两年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部分资金也会求稳撤出转向相对稳健的产品中去,就像今年债券基金新发和规模都在持续增长。

  前述头部基金人士表示,(投资者加速赎回)这种现象也在提醒基金公司,在经营管理中要根据新形势和新变化,做好流动性管理和头寸管理,稳妥应对基民行为的变化。

  如何挽回基民信任

  事实上,在近几年的业绩低谷下,公募行业正遭遇着业绩和口碑双双下滑的压力。如今更是逐渐突破越来越多投资者心理上的防线。从蜂拥入市到“割肉”逃离,基金公司该如何挽回投资者的信任?

  “挽回基民信任的重中之重还是在产品业绩的提升,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和获得感。”上述华北市场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基金产品不同于消费品,产品的销售完成意味着服务的刚刚开始,要将产品的售后服务与投教和陪伴并重,避免过往出现的重销售轻服务的情况。

  他认为,基金公司应该要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响应和解决方案能力,加强投教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客户体验和陪伴,丰富服务场景,提升服务水平。“最终的目的都是争取提升投资者的持仓体验,努力提升投资的获得感。”

  “权益投资方面,也鼓励在坚持长期投资逻辑框架基础上,在投资范围允许的范围内,争取把握阶段性机会,尽量为持有人争取收益,不过现在主要还是陪伴要赋予感受和心理层面的服务。”一位来自发力债基的基金公司的人士认为,无论是债基还是权益产品,归根结底要回到产品定位本身,在设计产品定位之初就考虑客户的体验与感受。

  前述头部基金公司人士也有类似看法。他对第一财经说,“首先肯定是要聚焦于产品业绩本身,不断精进主动管理能力,提高业绩的稳定性,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

  “(现在)能做的是持之以恒做好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坚守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理性地、战略地看待当前市场的波动和净值的下挫,避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给投资者的账户带来实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3
原标题:从蜂拥入市到“割肉”出局,基金投资者为何“越跌越逃”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