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34次提到“金融”这一关键词,并针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多项前瞻性、系统性的改革举措。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从金融视角深度解读全会部署。
连平认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面对全球性的科技和产业博弈,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助于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推进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南方日报:在《决定》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章节中,单独提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当前为什么显得如此重要?在您看来,当前亟待破解的重要问题又有哪些?
连平: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来支持实体经济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面对全球性的科技和产业的博弈,我国新质生产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金融对科创领域的支持。
具体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亟待破解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破除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堵点;加快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加强风险管理。
南方日报:在“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中,《决定》将“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放在首位。货币政策传导当前有哪些不畅通之处?
连平: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常见的现象是利率渠道受阻、信贷渠道不畅、传导时滞过长、预期管理难度较大、汇率市场影响复杂等。这些问题导致出现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行业存在“资金空转”“关联套利”等现象。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关系到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力度和速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在于利率机制,这就需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包括政策利率在内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优化利率走廊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在明确政策利率的同时,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使利率传导机制简单、明确、顺畅;让利率传导机制从短期利率传导到中期和长期利率,打通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与债券市场。
投融资相协调
让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赚到钱
南方日报:《决定》对资本市场的描述大幅增加,提出要“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投融资市场相协调有哪些重要意义?这是否意味着投资者迎来新的资本市场机遇?
连平:资本市场是我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尤其是存在投融资失衡、投资者保护机制缺失等现象。资本市场如果长期仅关注和重视融资功能不注重培育投资功能,存量投资者必然会逐步离开市场,而增量投资者也会因风险“望而却步”,市场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市场上的投资者能长期获利,才会有新的投资者不断加入,市场才可获得长足发展。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表明国家已开始高度重视投融资平衡问题,相信会有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近期已经有部分政策出台,这无疑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福音”。
壮大耐心资本
拓宽支持科技创新资金来源
南方日报:《决定》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应该如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
连平: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需要发挥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功能。
在股权融资方面,需要加快落实国家近期关于支持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有关政策,发挥好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及区域股权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拨投结合”“投贷担联动”等业务模式。
在债券融资方面,需要优先支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债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在壮大耐心资本方面,需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拓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天使投资和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创业投资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探索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年金资金等长期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优化政府引导基金的考核,采取“长周期”“算总账”等考核办法,推动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和投硬科技。
南方日报:《决定》要求“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并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在您看来,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应该围绕哪些方面展开?
连平:《决定》明确指出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我国的风投行业和创投行业发展仍未完善,股票市场发展不够规范,因此金融业与科技创新融资需求之间需要采取针对性举措进行调整。
应按《决定》要求全面推进广义科技金融发展,即通过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抵押担保等金融服务方式,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具体包括:加强对科技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构建丰富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打造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更好地发挥国有大型银行的综合优势,加强国有金融体系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设立科技政策性银行;建立健全科技保险体系,发挥保险机构对大型项目的风险分散功能。
中资机构深度参与国际竞争
要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南方日报:《决定》强化金融市场的对外作用,提出“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中资金融机构如何提升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
连平:中资金融机构是参与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主力军。随着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和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日益多元化,未来中资金融机构也将更深度地涉足国际金融业务和全球金融市场竞争,这就要求中资金融机构持续提升对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五方面举措:优化海外机构布局,探索建立区域总部管理模式,提高海外机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扩大海外营收占比和国际市场份额;深化与国际领先的商业银行、投行、资管机构等合作,提升中资机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迭代,提高金融服务效能;强化跨境投资风险管理,加大合规审查、法律、廉政以及反洗钱等专业化建设;健全完善数据治理,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化、投研一体化的全球资产管理平台;积极培养和吸引国际化、专业化的金融人才,不断增强投研能力、估值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价值增值能力以及责任投资意识。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