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陈梦璇南沙报道
站在广州南沙越秀国际金融中心的落地玻璃窗前,黄广扬从窗户望出去,南沙、灵山、横沥三座半岛刚好夹住两条水道,珠江在远处明珠湾大桥下汇聚为更广阔的河道,涌向大海。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南沙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如果了解过往发展历史,南沙能有这个深水港其实很不容易,花了很多工程和力量,才能让这么大的船开进那么深的航道里面来。现在国家、广东都非常重视南沙,希望真的能够把它好好地做起来。”黄广扬目前担任香港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ultiTech R&D Centre, 简称LSCM)行政总裁已有十余年。此前,他还担任过通用电气之家电集团亚洲区总裁、德昌电机总裁,见证了香港制造业与航运物流业的发展腾飞。
在进入LSCM工作不久,黄广扬就因为与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开展合作,多次来过南沙。十多年间,南沙的城市面貌变化之快也令他感到惊讶。近日,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与LSCM、中科智城(广州)在南沙宣布合作建设“粤港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联合实验室”。黄广扬在出席活动时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
采访中,黄广扬分享了香港关于政府部门建设科技研发机构的案例与经验,自己对当前香港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发展困境的思考,以及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之下,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在他看来,如何协助把粤港澳大湾区推广向世界,同时让更多机会进入大湾区市场,是香港现在要完成的最重要的“功课”(任务)。而这门“功课”有一个技巧,就是运用科技,因为科技才是全球通用的语言。
携30多年商界经验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南方财经:你在加入LSCM之前,在商界工作了30多年,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从事公共科技服务?身份转换带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广扬:在我刚加入研发中心的时候,中心还是草创阶段。香港前任特首董建华先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才提出要发展创新科技。他当时向华裔科学家田长霖教授咨询意见,才提出了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的策略。后来香港创新科技署前署长王荣珍女士在任时,她觉得研发中心请来的都是科研教授,还缺了点“地气”,虽然教授会做研发,但是不熟悉工业、不熟悉香港特区政府和业界的需求,更不要说怎么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她就说:“我去请一位熟悉工业的,最好是有跨国企业工作经验的。”她随即就找了我。
我习惯忙完一个项目就要休息一下。那时候刚好是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过后,我从上市公司(德昌电机)出来,正在休息,还出版了一本书。一位猎头人员来找我,他说,“有一份工作是为了香港这个城市的,不谈待遇,你要不要去试试看?”那我就去试了,跟署长(王荣珍)谈得非常好,很认同她的很多理念。我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在业界做了30多年。我个人认为香港培育了我,有这样一个机会为香港做贡献,也很新鲜,没人做过,就答应了。
虽然进去了才知道这么艰难!原来这份工作要把香港的政府、业界、学术界,还有我们的研发机构要连接起来。不过这十几年走下来了,也真的是有很多收获,我把个人过往在不同行业包括生产、贸易等方面的经验和人脉,都运用在这份工作上,也见证了香港创新科技的蓬勃发展。现在中央也把香港定位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责任,也很光荣。
署长也很厉害,其他几个研发中心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做,从不同行业的跨国企业里找人运营研发中心。大学专注于研发,没有落地产业的平台合作,也是做不起来的。所以这也是一个缩影,我们这个模式能成功,那我相信香港利用它的科技能力融入大湾区,做好产业化,是绝对可行的。
与超过六成的香港特区政府部门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南方财经:LSCM定位为公共科技服务中心,它取得了哪些落地成果?
黄广扬:过去十年中,我们开发了电子关锁,并且与香港特区政府及内地海关合作进行推广。它是利用物联网、卫星定位等技术,为物流实现智能定位监控。在内地,同一批货物由内地海关进行监控,一旦过境,监控工作将自动转交给香港海关。利用电子关锁减少同一批货物在中港两地入境及出境时被海关重复检查的机会,简化清关手续,以提升跨境清关速度和效率,同时保持严格的保安和控制。如果你去到落马洲口岸,可以看到车辆通道里有几条绿色通道,就是运用了这个电子关锁,货车可以便利通行。电子关锁已经运行了7 年,处理了数千万票货物的监管运输。
把电子关锁运用在电商行业,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对于全球订单的处理效率。其实这很有趣,因为美国客户下单的时候,我们在睡觉,一早起来,看到订单就开始制造,然后在内地包装好之后,直接搭乘香港的航班去美国。广州的一家知名服装电商企业正在使用这个电子关锁。他们从接到美国订单,到完成美国西岸交货,整个过程仅需四天左右,这比美国国内从东岸到西岸的货运时间还要短。
LSCM在智慧政府领域也已经和超过六成的香港特区政府部门在开展合作,应用在港口、物流、智慧交通、城市下水道、房屋建造、山泥倾泻灾害预警等不同的领域。现在香港大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LSCM也参与在其中。
就像今天我在研讨会上重点分享的一个案例。新冠病毒对全世界都造成了很大冲击,但也推动了科技的应用。在香港疫情刚开始暴发时,我们研发团队在一个星期之内,研发和制造了500条居家检疫隔离人士佩戴的电子手环。在大概4年时间里,香港在抗疫中一共使用了170多万条电子手带,有效应对了当时疫情扩散的局面。后来,病毒检测试剂和样本、疫苗的物流运送系统也是由我们的团队研发。这些经验让政府开始了解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过去这几年,我们确实是看到,如果政府愿意运用科技,就能够很快地、有效地改善城市管理,所以这让我们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香港是一个国际著名的航运服务中心。一艘船的货物要出海,需要保安、保险,还有驾驶这艘船的人才,这些都是香港的强项。在航运服务方面,LSCM为香港特区政府开发智慧港口管理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分析等,在香港这个传统港口,把所有的不同的参与单位连接起来。香港港口与很多地区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航运海港全部是私人所有,政府没有港务局进行管理。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把每一家港口相关联的航运、货运代理、货仓、运输等公司,利用科技平台让他们实现数据互通。数据互通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提高效率,第二个是便利融资,平台上真实的数据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用支持。
助力香港中小企业适应数字化转型挑战
南方财经:LSCM目前服务的中小企业在香港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研发中心如何可以帮助到他们?
黄广扬:香港中小企业现在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整个外围的营商环境变了。香港的工厂、贸易、物流和其他服务行业,都是中小企业居多,而且主要是面向欧美市场的外向型企业。现在最大的市场从欧美转向东南亚、东北亚,再扩大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香港中小企业还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这个转变。
我在内地了解到很多大型企业,在海外至少有数十家分公司,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技术团队,这对于香港中小企业来说难以实现。比如现在和电商客户对接,他给你的就是一个软件接口,不会给你一张纸了,如果你没有软件,货仓都用不了,怎么做物流?
LSCM隶属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辖下的创新科技署,特区政府资助我们去做一些重要的研发工作,重点是希望能够利用创新科技,协助香港的工业、服务业等不同业界提升竞争力。中小企业转型是非常困难的,LSCM定位为公共服务中心,就是希望协助他们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更好地连接内地和海外市场的需求。
南方财经:香港一直以科研水平闻名,今天听到你的介绍,也让我们了解到香港近年来在科研转化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
黄广扬:香港的基础研究实力确实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都很有名,我们拥有医疗科技、材料化学、遥感卫星、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香港有世界排名前列的五所大学,办校历史超过 100 年。在亚洲范围内,香港都算是比较富裕的城市,所以慢慢地形成了重视教育和培养高端人才的传统。
但是过去高校都在做前沿科研,没有商品化,而且科研团队在过去20年里,有很多去了海外,也有一些到了内地。现在,让香港的科研成果在大湾区进行产业化、商品化,成为了大家的共识。香港特区政府也在大力推动“0到1”的科研成果,先形成一个初步的商品,再进一步在大湾区内寻找合作,把它进行产业化。
数字经济让大湾区物流“赶飞机”“拼船出海”成为可能
南方财经:LSCM定位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在你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应该朝哪些方向开展协作?香港的航运物流业未来应该如何参与大湾区的开放合作?
黄广扬:我觉得香港的优势在空运。因为香港机场已经有上百年历史,飞机越多、航线越广,许多高单价、高时效的货物就会选择在这里转运。香港的全球航线非常多,很多货物都在香港“赶飞机”。比如菜鸟物流在香港机场附近建设了一个物流中心,在这里进行世界各地的货物配送。
好消息是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来空运需求会越来越多,这个“饼”会越来越大,那么大湾区各个城市都有机场、航线,但是并不会在生意上造成明显的“摊薄”的问题。所以你可以看到,有更便捷的通关、更便利的交通、更先进的技术,就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年轻时在工厂工作时想都没有想过的。广东在电商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用好香港,我们电商发展会更好更快。
这个跟海运有点不一样。现在整个华南多了很多港口、四通八达,港口“内卷”得很厉害,香港恰恰是没有资格去跟别人“卷”的。因为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近年来货物流量也在下降,所以香港的责任是为大湾区港口的分工合作提供服务。
每一个港口都需要多一些生意,长远来讲,一是要把“饼”做大,把大湾区的货运需求做大,二是做好分工合作,发挥出每一个大湾区内城市的力量,数据互通的技术就可以给大湾区港口使用。不仅是大湾区内,在国外也并没有一个超级港务局,把不同的国家、不同城市的港口连接起来。香港就好像一部数字化的织机,在全球货物的需求端到供给端之间发挥连通性,将大湾区的港口织缝起来。比如南沙港汽车的航运物流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那它的销售渠道能不能进一步优化?如果香港与南沙合作,协助汽车企业打通连接航运、物流、金融和市场各个环节,那南沙港的能力就会更强,这个“饼”就会更大。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协助整个大湾区的港口“拼船出海”。
怎么协助把大湾区推向世界,又可以让更多机会进入大湾区市场,我认为这就是香港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功课”。那这个“功课”其中有一个技巧,就是要运用科技。因为科技是一个世界通用的语言。可能别人听不懂你的方言,但是可以很快理解你的技术应用。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记者:江珊陈梦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