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股价下跌22.5%!嘀嗒出行五上港交所终挂牌 网约车扎堆闯关资本市场
2024年06月28日 21:04
作者: 卢晓
来源: 华夏时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K图 02559_0

  滴滴退市之后,谁能成为网约车第一股一直是个市场悬念。

  6月28日,成立十年、主营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发行价6港元,以9.94亿股本粗略计算,嘀嗒出行估值近60亿港元。但它也没能逃脱破发命运,当日嘀嗒出行收于4.65港元,降22.5%。

  嘀嗒出行是网约车扎堆奔向资本市场的缩影。近日除了背靠广汽和腾讯的如祺出行在港股通过聆讯外,吉利孵化的曹操出行也于4月末在港股交表。而无论是当年的狂热投资,还是现在的扎堆上市,资本一直是网约车行业背后的那只变局推手。

  五上港交所

  这是一场历时三年八个月、先后五次交表的漫长上市历程。

  嘀嗒出行的配发结果公告显示,其此次全球发售净筹约1.82亿港元,全球发售3909.1万股,其中国际发售和公开发售各占一半。招股阶段的公开发售获112.9倍认购,认购人数达19815人。

  与初次交表时相比,嘀嗒出行眼下并不在自己的估值最高点。

  嘀嗒出行首闯港交所是在2020年。当年10月,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当时外界认为其估值在百亿元人民币规模,次年4月它更新了招股书,但这两次申请都因过了6个月有效期而失效。

  2023年2月和8月,嘀嗒出行又两次交表未果。嘀嗒出行相关人士此前在回应本报记者关于招股书失效相关问题时曾表示,上市申请失效是港股IPO的正常机制,更多信息暂时不方便置评。直到今年3月,嘀嗒出行第五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才出现实质性进展,6月12日,嘀嗒出行通过了上市聆讯。

  从成立到走进资本市场,嘀嗒出行也已走过十年。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今年57岁的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曾在惠普和谷歌任职多年。2010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日渐兴起,决定要抓住创业梦想尾巴的宋中杰,和伙伴们开始在O2O领域创业,团购市场曾是他的首选,但随着千团大战洗牌,2014年嘀嗒正式从拼车切入网约车领域,嘀嗒拼车APP于当年5月正式上线,2017年9月嘀嗒又宣布进入出租车领域,嘀嗒拼车也正式更名为嘀嗒出行。

  招股书显示,IPO前宋中杰等五位嘀嗒出行的联合创始人通过5brothers Limited持有嘀嗒出行已发行股份总数约33.57%的权益,但拥有50%的投票权。这其中,宋中杰持有5brothers Limited 60.44%的股份,这意味着他掌握嘀嗒出行三成的投票权。此外,嘀嗒出行营销副总裁李金龙、运营副总裁李跃军和执行董事朱敏均持有5brothers 10.64%的股份,技术副总裁段剑波持有5brothers 7.66%的股份。

  小赛道里的激烈竞争

  作为网约车市场里的老资格,走轻资产模式、不拥有车队的嘀嗒出行曾经在滴滴和快的之后位列市场第三。但随着滴滴和快的广撒补贴并最终合并,以及新玩家的进入,网约车市场格局发生巨变。

  从营收来看,以2023年为坐标,网约车行业老大滴滴取得1924亿元的收入,曹操出行营收106.68亿元,如祺出行收入也突破21亿元,而嘀嗒出行这一年的收入只有8.15亿元。这也是它近三年来的最高收入,2021年、2022它的营收分别为7.81亿元和5.69亿元。

  但有意思的是,相对于网约车行业难以自我造血的集体现状,小个子的嘀嗒出行却宣布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嘀嗒出行经调整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1万元、2.26亿元。依然以2023年为参照,滴滴经调整EBITA为亏损22亿元,曹操出行年度亏损19.81亿元,如祺出行经调整年度亏损也超过5亿元。

  顺风车是嘀嗒出行的最大收入来源,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顺风车为嘀嗒出行带来了盈利,也带来增长难题。

  2023年顺风车服务占据嘀嗒出行总收入的95%,毛利率高达76%。虽然广告及其他业务当期毛利率有80%,但它和出租车业务只能瓜分嘀嗒出行瓜分剩下5%的收入。

  故事的另一面是,顺风车市场的盘子太小,这意味着行业的增长天花板极易被碰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包括出租车、网约车及顺风车,按2023年交易总额计,各自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4.2%、41.4%及4.4%。

  不过在这个垂直细分市场,嘀嗒出行也面临着激烈竞争。据记者了解,滴滴、T3出行、哈啰出行等网约车平台近年来均在顺风车市场有所布局。嘀嗒出行的招股书也显示,在顺风车领域,2021年它以38.1%的份额排名第一,2022年它的市场份额下滑至32.5%,市场份额降至第二,2023年它依然保持第二,但市占率则又下滑至31%。

  在激烈竞争背后,停留在平台上的司机和车辆被认为是网约车平台竞争的重要维度。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网约车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运力覆盖下的规模效应,具备规模优势的平台才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扎堆上市背后

  虽然港股给的出价并不慷慨,但不止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如祺出行都盯准了它。事实上,去年年底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CEO倪立诚也曾提及公司将在2024年下半年筹备并启动IPO计划,外界也依然认为港股会是它的落脚点。

  对于网约车扎堆闯关港股,透镜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A股基本把上市资源全给了高精尖的硬科技公司,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如果有比较迫切的融资或IPO需求,无论是从市场还是监管要求来看,短期内只有香港是可行的上市目的地。

  在扎堆上市背后,网约车平台想要实现增长都需要不断补充弹药。

  从招股书来看,嘀嗒出行花费在司机端和用户端的补贴依然很高。这其中,2021年、2022年嘀嗒出行产生的私家车车主补贴及顺风车乘客用户奖励总额均为1亿元,2023年则翻倍至2亿元,分别占当年总营收的13%、17.5%和24.5%。

  但市场对网约车的投资热潮已淡,记者了解到,曹操出行的融资停留在2021年的B轮,T3出行和如祺出行2023年分别宣布了数亿规模的A+轮融资和B轮融资,但金额和投资阵容都不如自己上一轮豪华

  此外,一位网约车行业人士在跟记者交流时还认为,除了募资的需求,上市对于融资多轮的网约车平台也是一个“标准”动作,“进入多年的投资人需要有一个退出通道。”

  依旧以嘀嗒为例,招股书显示从2014年12月—2018年6月,嘀嗒出行共融资5轮,合计融资近2.9亿美元,其中最高的融资出价是在2015年7月结算的C轮融资,每股成本为0.7184美元(约合5.6港元)。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的股东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网、高瓴、京东携程等。这其中,担任嘀嗒出行非执行董事的蔚来创始人李斌,投资嘀嗒出行已经9年。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自嘀嗒2015年B轮融资起,李斌已连续四次加注嘀嗒出行,目前他掌握的蔚来资本通过Leap Profit Investment Limited以17.69%的比例,位列嘀嗒出行第一大外部股东,同样在2015年投资嘀嗒出行的IDG以9.25%位列第二大外部股东。

  不过从嘀嗒出行上市第一天的股价表现来看,有意退出网约车平台的投资人们或许还要再等一等。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首日股价下跌22.5%!嘀嗒出行五上港交所终挂牌,网约车扎堆闯关资本市场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