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链”向“新” 铺就产业兴市通衢大道
2024年06月28日 02:38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崇贤有礼,四省通衢。衢州这片丰饶之地,孕育了浙西大地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气魄。迈入新时代,衢州成为联接长三角、海西、珠三角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好风景,新征程。除了奇险峻幽的山水、碧瓦朱甍的村舍、“无辣不欢”的美食等标签外,衢州正贴上“新”标签,勾画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锚定‘保五争三拼第一’的目标要求,全力以赴抢项目、拼经济、争发展。”衢州市委书记高屹表示,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衢州将坚持以“五链”融合为牵引,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整合集聚,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从经济指标看,2023年,民间投资增长8.9%,居全省第一;2021年至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55.67%,增幅全省第一;连续3年位居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地级市前二;成立浙江山区26县唯一一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集聚院士团队5支、博士近400人……科技创新驱动,孕育衢州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从产业版图看,衢州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国电子化学品材料基地”、浙江省首批集成电路材料生产基地;拥有高端装备产业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基地……产业高地连绵,诠释衢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扎实底气。

  “让衢州成为产业链关键企业最容易落地、最适宜发展的地方。”衢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墙上的醒目标语,点出了衢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汲取万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的底蕴,衢州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衢州实践。

  “链”上衢州

  “五链”融合锻造六大主导产业

  与温婉为文化底色的浙江其他区域迥异,独特的山川风物滋养了衢州大气包容的特征。著名作家金庸应邀回访母校衢州一中时曾题词:“温雅豪迈衢州人。”

  在新兴产业赛道的竞逐上,衢州亦显“豪迈”之气。2021年以来,衢州先后引进华友钴业、吉利“三电”、鹏辉储能等投资超百亿元的制造业项目13个,新增主板上市公司12家,上市公司总数达18家。

  在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敞亮的车间内,一台台自动化机器人有序地执行着任务,机械臂精确地抓取物件,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在衢州工厂里制造完成,运往世界各地。

  引一个龙头,带一串链条,兴一片产业。当前,衢州正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理念,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标志产业链招引项目,将龙头企业培育为产业链的“链主”,打造上下游密切协作的产业集群,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我们就是冲着巨化来的!”中建材衢州金格兰石英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友军道出了企业10多年前落户衢州的理由。目前,公司冷加工、热加工的供应商也陆续在衢州“落地生根”。

  在衢州,不少当地人习惯把“巨化”叫作“衢化”,因其前身为1958年创立的衢州化工厂。如今,巨化集团已是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最大的化工基地,孵化出了中巨芯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巨化的资源优势,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企业群,“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作为浙江山区26县首家科创板企业,主营工业自动化的禾川科技代表了高科技“创新一族”。近年来,公司通过对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聚集了威仕喜、司母戊、台钰精机等10余家高度“绑定”的高端企业,逐步打造了紧密协同、高效运作的产业集群。

  在衢州,“企业社区”成为一个个小型循环产业链的载体。2022年底,衢州在智造新城设立了新材料、智能装备、特种纸、集成电路和新能源产业等5个企业社区,为企业和职工打造更便捷的综合性、多功能服务矩阵。衢州智造新城规划面积约为117平方公里,辖区内有3200多家企业和10万多名职工。

  带领记者参观时,智造新城高新企业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叶正茂拿出了浙江凯斯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金属铸造模具产品。这个白色造型的小模具藏着大学问,是一种创新型的绿色环保产品。据介绍,公司不少产品都是以园区内中天公司的副产品单体为原材料加工生产的。

  入驻衢州智造新城的浙江中天东方氟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利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在园区里,原料采购、销售渠道等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内循环”。

  新材料是衢州最具产业优势的首位产业。这里聚集了100多家化工新材料企业,相互之间形成原辅物料互供、基础设施共享、人才资源互通的生态体系。

  衢州最具市场话语权的产业则是特种纸。目前,衢州特种纸产能占全国市场规模的25%。为了让“老”产业焕发“新”动能,衢州打造了造纸领域唯一一家国家造纸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并建成特种纸国家级研发机构2家、省级研发机构9家、市级研发机构16家。

  在“全国特种纸之乡”衢州龙游,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造纸行家,金昌股份董事长张求荣便是其中一位。

  1982年,张求荣到龙游亚伦造纸厂工作,后者是龙游最早生产特种纸的企业,被称为龙游造纸界的“黄埔军校”。2009年,张求荣创办金昌股份,在高端相纸、高端壁纸等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

  如今,张求荣又攻克了电子载带纸产品制造技术。“谁舍得花钱搞研发,谁就有市场话语权和议价权。”张求荣说,行业技术更新太快了,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高屹表示,“五链”融合是衢州工业强市的主抓手,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都要牢牢抓在手上,抓深抓透、抓出实效。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到每一条链、每一个区块上,通过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通过“五链”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产业链做大做强。

  “企”聚衢州

  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

  南宋时期,孔子第四十八世传人孔端友随宋高宗南迁定居衢州,“南孔圣地”由此而来。近年来,衢州“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独树一帜,崇礼尚学之风吹拂浙西大地,吸引了一批创新人才安居乐业。

  “2022年,我从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正好有机会可以留在导师团队,我就从杭州直接过来了。”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化学品研究所副所长陈俐吭说,研究院与杭氧集团共建“特种气体联合研发中心”,力争破解中国气体产业“卡脖子”难题。

  “人才链”的打造非朝夕之功。近年来,衢州先后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科创平台,成立了浙江山区26县唯一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集聚院士团队5个、博士近400人。

  2021年至2023年,衢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55.67%,增幅全省第一;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97家。同时,建立创新联合体,促进“研究院+高校+企业”协同体系,推动科技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转变。

  2024年,衢州将继续深入实施“南孔精英”计划,完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30名以上,引进行业领军人才30名、青年博士15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

  如何引才入企,引企成链,引链成圈?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源动力之一。

  作为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先行先试地,衢州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集成化的全周期全链条服务。2023年底,衢州创新推出“企呼我应”平台,推动实现企业诉求“一个口子”解决。今年1月,《衢州市优化涉企服务若干规定》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优化涉企服务的具体要求。

  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在完善“资金链”方面,衢州构建起了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市域的“3+N”基金矩阵,大力实施资本招商“双千计划”,形成了具有衢州特色的“以投促引”模式,基金规模超过750亿元,计划到2026年实现基金集群规模10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000亿元,打造成为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

  “现在的衢州企业是很幸运的,多年前我在衢州创业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完备的企业服务平台。”衢州市杜邦工业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杜邦公司”)总经理李水木笑道。

  作为一家成立27年的金属制品行业公司,杜邦公司在前两年遭遇生产困境。好在峰回路转,有国外企业青睐公司的技术,前来考察调研。但中间出现了语言交流障碍,李水木给高新企业社区打电话求助,社区马上找来外资招商组的翻译人员,最终流畅地完成了沟通,杜邦公司的业务也因此出现转机。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衢州企业社区上演。近年来,衢州千方百计为市场经营主体赋能,着力建设最优营商环境:市委书记、市长每半月召开“亲清半月谈”,与企业家零距离、面对面交流;推动“企呼我应”平台高效运行,畅通涉企问题直达渠道,问题解决率超过98%;迭代升级“政企通”,优化智能“政策体检”,涉企服务事项线上可办率超过85%。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高屹说,走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衢州将坚持以“五链”融合为牵引,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整合集聚,让企业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更加便利、更加高效地享受科创服务。

  “商”通衢州

  打造四省边际十个“桥头堡”

  宋代诗人曾几在《三衢道中》写道:“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衢州之美,美在生态。衢州地表水和出境水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在100%,森林覆盖率达71.5%,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位居全国前列。

  开窗见绿,开门见林,衢州人破译了绿色发展的密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05年,旺旺集团因“一份水质报告”落户衢州,公司先后8次增资扩大规模,2023年产值达14.8亿元。跟随旺旺集团的脚步,娃哈哈集团、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都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陆续在衢州投资建厂。

  如今,由于交通网络的加密、营商环境的优化,衢州的吸引力更足了。“民航可直达国内26个城市,建成浙赣、杭长、衢九、衢宁等4条铁路,‘两横两纵’路网框架,水运打通钱塘江中上游航道,千吨级货轮可直达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衢州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兰国云一句话概括了衢州的区位优势。

  “通衢大道”建设还在提速。2025年上半年,杭衢高铁将通车,届时杭衢通勤仅需40分钟;2027年底,衢州500吨级及以上码头泊位将达47个,成为四省边际最大的内河港……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若论商业文化,偏居浙西的衢州不遑多让。“全中国100个商人里就有10个是浙江人,这10个浙江人里就有1个是衢州人。”在哈尔滨从商的浙江江山商会成员姜惠承竖起了大拇指。

  衢州人自古便有从商之俗,龙游商帮与徽商、晋商等并称为“明清十大商帮”。衢商承接了龙游商帮的精神脉络,海纳百川,敢为人先。

  走得出去,更要引得回来。“我2002年到哈尔滨从事消防行业,以前一年也就回来一两趟,现在往返越来越频繁了,前几年在衢州江山设立了一个厂。”姜惠承聊起自己回乡再创业的经历,颇为感慨。

  “我年年都参加‘衢州人发展大会’,感觉人越来越多了。衢州对招商、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一年比一年好,服务一年比一年强。”6月初参加第五届衢州人发展大会时,恒盛能源董事长余国旭对记者说。

  衢州,站上了属于自己的风口。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条基本路径,衢州全面落实浙江省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全力打造四省边际现代产业、人才科创、数字变革、开放开发、交通物流、全域旅游、文化文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绿色生态等十个“桥头堡”,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山区和省际地区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通衢大道,已然铺开。在第五届衢州人发展大会上,高屹说,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衢州建设“桥头堡”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需要广大乡贤、新老衢商与我们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从空中俯瞰流淌在北纬28度线的衢江,如同一片南北走向的绿叶,弯弯曲曲的支流犹似叶脉。以衢江和乌溪江城市发展轴为承载,青山绿水间,稳稳安放下了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也拉开了“三城融合、两江共兴、组团发展、南北画屏”的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空间格局。

  南孔圣地,钱江之源,大潮奔竞……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聚“链”向“新” 铺就产业兴市通衢大道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