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获奖
2024年06月25日 01:02
来源: 北京商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此外,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聚焦“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在奔向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令人期待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

  聚焦“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持续产出,自然科学奖连续9次产生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研究员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荣获2023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在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方面取得重要科学发现,推动我国拓扑物态研究领域站在国际最前沿。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药卫生、农业等多个重要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厚积薄发,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继2001年度王选院士获奖之后,再度出现“60后”——2023年度最高奖获得者之一薛其坤院士61岁,是历年最高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通用项目中,45岁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中,45岁以下完成人超过一半。

  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在10位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人中,既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等顶尖科学家,也有在“一带一路”建设、生物技术、环境治理等方面与我国深入合作的著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合作领域和国别分布广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助力“遥感强国”

  自1999年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共有吴文俊、袁隆平等37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如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中再添两位科学家——85岁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和61岁的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薛其坤院士。

  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我国遥感卫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使国产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自主可控的3S集成测绘遥感系列装备和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引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

  他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数据系统误差、粗差和偶然误差的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界的百年难题……

  作为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李德仁研制的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探秘量子世界

  作为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薛其坤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重要成员,是探索更多量子奥秘的重要窗口,同时推动新一代低能耗电子学器件领域的发展。

  “谁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将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占得先机!”薛其坤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四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终于在2012年底,他们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世界首次!这项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薛其坤和团队抓住的另一个重大科学机遇是高温超导。超导是一个典型的宏观量子现象,因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寻找更多高温超导材料是科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薛其坤和团队首次发现了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这是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常压下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超导体,同时也为探究高温超导机理开辟了全新途径。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他们”为什么获奖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