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卖2亿” :“张雪峰热”背后的就业“考题”
2024年06月22日 09:08
作者: 许礼清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每年高考季,张雪峰都是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的常驻嘉宾。近日“ 张雪峰直播卖卡 3 小时入账 2 亿 ” 成为热点话题,让“张雪峰热”更加具象化。

  近期,张雪峰团队针对今年高考生推出了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两种咨询服务套餐分别售价 11999元和 17999 元。一场直播下来,高价套餐被家长们一抢而空。“张雪峰2026年志愿填报服务已售罄”话题登上热搜榜。

  而在“张雪峰热”的背后,高考填报志愿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艾媒咨询调研的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

  多位业内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中国家长注重教育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愿意为其付费。而合理可行的填报高考志愿对未来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高考填报志愿市场规模膨胀与就业密切相关。

  志愿填报生意

  近日,“张雪峰连麦490多分农村女孩”“近2万的张雪峰志愿填报课靠抢购”等话题相继登上各大平台热搜。记者在微博以张雪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相关热搜话题多达17个,“张雪峰”话题阅读量高达11.9亿。

  一系列销售数据让“张雪峰热”更加具象化。记者在“峰学蔚来”App看到,2024届志愿填报梦想卡和圆梦卡分别售价11999元和17999 元。尽管课程介绍中提到,产品为张雪峰团队老师一对一服务,非张雪峰本人亲自服务,但依旧供不应求。记者注意到,截至6月20日,售价11999元的梦想卡除了安徽、内蒙古、山东、山西等几个省份,其余省份均已停售或即将售罄。而价格更贵的圆梦卡并无现货,显示正在筹备中。

  供不应求之下,“ 张雪峰直播卖卡 3 小时入账 2 亿 ” 引发广泛讨论。对于网友饥饿营销的质疑,张雪峰团队工作人员表示市场大,但师资只能匹配有限名额。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到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2027年预计将达到12.2亿元。

  记者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关键词搜索,存续、在业的企业显示为1517家,其中成立3到5年的企业有644家。而在张雪峰的带动下,高考志愿规划师被更多人关注。记者从Boss直聘上看到,高考志愿规划师的薪资在几千到3万元不等。

  对于“张雪峰热”现象,从营销的层面来看,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张雪峰个人的网红效应极大地推动了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销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的影响力使更多潜在客户了解并选择了这项服务。

  “‘张雪峰热’现象不仅是个人成功营销的体现,也凸显了社会对权威、个性化教育咨询服务的迫切需求。”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说。

  而偏向现实主义是张雪峰走红的一大原因。虽然舆论对张雪峰的评价两极分化。但不少粉丝给他打上了“敢说真话和实话”的标签,从而拉满信任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群表示,国内上大学采用“严进宽出”模式,所以高考填报志愿就很关键。张雪峰掌握了比较全面的信息,其专业性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尤其是当下的经济环境,在很多家长看来,张雪峰表现出来的实用主义比谈理想和情怀更受追捧。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还是可以鼓励学子们勇于选择创新和大胆闯荡的。

  这一点在数据上也有所体现。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在就业偏好上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近半数的毕业生希望入职国有企业。

  此外,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火爆也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对于众多考生和家长而言,高考填志愿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一切贩卖知识优势的行为,都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获利。张雪峰的存在,就是抹平了一部分信息差。决策权始终在考生和家长手中,但是更全面的信息,对很多考生而言,正是跨越信息差鸿沟的难得助力。”财经作家谢宗博说。

  这也引发了外界对于教育公平性的探讨。赵志群表示,现在学校职业和专业选择方面服务不到位,导致相关信息缺失,而这又是考生们的迫切需求。因此未来还需要高中学校发力,承担更多责任,给买不起张雪峰们服务的孩子以同样的机会。

  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当下,“为了更好的就业”成为很多家长和学子的共识。这首先来源于庞大的高考队伍。据教育部消息,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而根据公开数据,近年的高考录取率至少在80%以上。

  赵志群告诉记者,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全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市场所需要的大学生毕业一般占所有就业人口的20%左右。尽管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占比并不高,但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比例是比较高的。现阶段培养的大学生在数量上对于社会实际需要可能是供过于求的。

  一面是庞大的大学生队伍,另一面是上升的失业率,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技能错配”现象。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5月份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有所上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同时其也指出,当前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赵志群告诉记者,我国很多大学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太细太窄,导致就业面变窄。一些高校的专业定位也不合理。当前新技术和产业转型浪潮奔涌而出,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实践型和复合型人才。目前,很多学术基础并不深厚的普通高校,其专业和课程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模式设置。由于社会对科研型人才的需求数量相对较少但质量较高,科研能力不足,工程和服务实践能力又欠缺的高校毕业生是最难就业的。

  随着竞争加剧,在传统观念中相对无需太高学历就可胜任的岗位却迎来了更多高学历者。近日,安徽某乡镇公务员岗位拟录用一名斯坦福博士引发关注,不少网友感慨“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汪张明表示,“好”岗位难找,一般岗位不愿意去,“面子”就业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

  “受过去时期学历社会的惯性影响,堆积到现在,学历追求不断‘内卷’,大量学生追求本科、考研考博,期待以此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实际上现在我国社会已经从学历社会开始过渡到能力社会,学历贬值,能力升值,教育必须结合现实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能力,而不是卖一个文凭。”全国工商联教育商会监事长马学雷说。

  多举措促就业

  在需求端,社会和企业对各类专业人才是有需求空间的。近年来,我国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等方式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行业崛起,各个产业对高尖端的创新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但往往这些领域缺乏专业人才供给。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缺口日益明显。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人才专场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给出一组数据:“据测算,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上海市2025年需求40万,而目前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为4万。”

  能力与学历不适配、专业与社会需求错配是重要原因之一。马学雷表示,在当今社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需要的专业能力也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不断改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要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科技型、创新型复合人才。但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而在制造业领域尤其地方企业,“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凸显。有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外卖骑手占比超过25%,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制造业一线工人占比不足10%。

  此前,江西省九江市人社局在一份提案答复函中提到,九江市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为4.98万人,因经济环境、政策宣传、信息调度等问题,据统计,近两年其高校毕业生留浔率仅有12%左右。

  这或许与薪资差距大有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70494元,仅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的44.01%,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75229元的平均工资水平。

  赵志群告诉记者,很多制造业工人薪资低,晋升通道狭窄,激励制度不明显。尤其是一些采用劳务派遣和外包用工形式的行业企业,工人的劳动保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社会上存在鄙视实践性工作的现象,尤其是年轻一代就业者对生产性工作缺乏兴趣和认同感,很多年轻人更偏向做“白领”。想要提高对实践性工作的认同,应该提高实践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和劳动保障。

  记者注意到,为了提升就业率各个层面都在发力。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个方面发力,促进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而一些高校也在不断改变。例如,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放开转专业的限制。这意味着将促进更全面的教育,从而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汪张明以及多位专家都认为,要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从思想源头和分配机制上做文章,高校在专业建设、转专业自由、职业引导上下功夫,政府和企业在岗位供给、提升基层岗位尊重度上有所作为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8
原标题:“3小时卖2亿” :“张雪峰热”背后的就业“考题”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