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雷霆出击!前五月已有48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 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2024年06月12日 01:29
作者: 陈见南 张智博
来源: 证券时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资本市场从严监管信号愈发明显。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24年1~5月,监管层雷霆出击,已有48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创下同期历史新高。此外,收到监管层函件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收到警示函和监管函的公司数量,同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被立案调查公司数

  创历史同期新高

  5月31日晚间,*ST巴安发布公告,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被立案调查外,*ST巴安还于5月28日公告收到上海证监局下发的警示函,因公司未及时披露执行通知书的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

  截至5月底,年内已有48家上市公司(仅统计被调查对象为上市公司本身或包含上市公司的立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相比历年同期大幅增长。2019年、2023年同期被立案调查公司数量为20多家;2020年和2022年同期数量为10多家;2021年同期数量为9家。

  近年来,监管层对资本市场乱象的整治力度持续提升。2023年,A股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共计94家,创下历年以来新高,同比2022年的51家大幅增长84.3%。从今年前5个月的立案调查情况来看,全年被立案调查的公司数量预计将续创历史新高。

  按立案调查的原因划分,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情况占据绝大多数。在2019年以来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中,多达28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占整体比例超过90%。

  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细致,对信息披露的质量也更为严格。

  信披违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低下的治理水平以及对投资者利益的漠视,势必将被市场所摒弃。数据显示,剔除停牌公司,5月被立案调查的11家上市公司月内股价平均下跌25%,6家公司跌逾20%,仅两家公司股价上涨。

  四类监管函件数量

  稳步上升

  除了被立案调查公司数量创新高,透露出强监管、严监管的信号外,近年来,收到监管层四类函件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据悉,监管部门的下发函件,主要分为关注函、问询函、警示函和监管函(监管函、监管工作函、监管关注决定)等类别。

  其中,关注函是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某项事件表示关注,用以提示和督促;问询函是监管部门需要上市公司对相关情况进行说明,包括重组问询函和年报问询函等;警示函表明上市公司有违规现象,但不严重,不构成行政处罚,一般以违规减持、占用资金、信披未全为主;监管函则是上市公司确定违规,是一种行政警告。

  据数据宝统计,2023年共计1658家上市公司收到上述四类函件,数量创下近年来新高。从函件类型分布来看,去年强监管、严监管的态势更为明显。在四类函件中,收到警示意味更浓的警示函和监管函的上市公司数量创出新高。其中,收到警示函的公司数量大幅增长,首次突破400家,达到417家,同比增长超42%。

  今年严监管趋势有望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已经有749家上市公司收到监管层函件,以此推算,全年收到上述四类函件的公司有望达到1800家,或将续创历史新高。其中,收到警示意味更浓的警示函和监管函数量也可能大幅增长。截至5月底,A股上市公司已收到250张警示函、192张监管函,以此推算,A股上市公司全年或将分别收到600张警示函和460张监管函。如果推算正确,上述两项数据均将创下历史新高。

  从函件所涉事项来看,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动态跟踪密切,关注函和问询函聚焦财务报表、增发、重大资产购买与出售、并购重组等重要信息。同时,监管层对于媒体舆情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尤其是对于蹭热点、违规信披等情况,可谓“露头就打,乱飞就拍”。2024年1~5月收到四类监管函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于机械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等行业,多为近年来热门题材,也是蹭热点、违规信披的多发地。

  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在公司治理、公司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股价表现往往较差;监管层函件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则表现不一。一般而言,收到关注函或问询函,问题往往并不严重,这类函件是为了督促上市公司准确、及时执行信披任务,把信披效能最大化落到实处;而收到监管函和警示函,则需要详细分析函件的相关内容,才能来判断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不过从数据角度来看,四类函件对上市公司股价的短期影响均较为负面。2019年以来,上市公司收到监管层函件后5个交易日股价涨跌幅中位数均为负,且全部跑输沪深300指数和中证2000指数同期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注函和问询函的警示意味相对不浓,但公司收到该类函件后,其股价表现往往更差;而或许是因为市场早就有了较差预期,收到警示函和监管函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相对更为抗跌。

  处罚范围和力度

  持续扩大

  强监管、严监管必须配合强有力的惩罚措施,才能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近年来,监管层对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断加码,对潜在的违法违规形成强大威慑。

  据证监会官网,2023年,证监会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17件,同比增长19%;作出行政处罚539件,同比增长40%;处罚责任主体1073人(家)次,同比增长43%;市场禁入103人,同比增长47%;罚没63.89亿元,同比增长140%;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和线索118件。有力维护资本市场运行秩序,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零容忍”打击高压态势不断巩固。

  从上市公司角度看,2023年共计882家A股公司披露了由各级监管机构出具的违规处分文件,共计1521份,两项数据均创出近5年来新高。今年以来,监管层高压态势延续,截至5月底,A股市场共计51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由各级监管机构出具的违规处分文件,共计734份,较去年同期增长47.09%,为近5年同期最高值。

  从违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等违法违规行为,大部分仍与信息披露相关。

  证监会主席吴清此前指出,要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瞪大眼睛,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重点严打。特别是一些触碰底线的,比如造假欺诈、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新“国九条”后

  A股市场加速出清

  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场又称之为新“国九条”。新“国九条”出台后,资本市场持续正本清源,绩优股获得资金青睐,绩差股则相继被ST或退市,A股市场加速出清。

  4月中旬至5月底,A股指数走势显著分化。代表大盘蓝筹股的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表现优异,分别上涨3.71%和2.99%,跑赢同期上证指数表现;代表中小盘股票的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仅微幅上涨,反映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其间,ST板块指数则大跌近30%,显示出新“国九条”后,市场对于“炒小炒差炒壳”态度的显著转变。

  退市方面,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数据,2024年以来,已有33家上市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沪深两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实施ST或*ST,同比增长22.22%;沪深两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类公司117家、78家、81家。

  新“国九条”颁布至今,证监会、交易所及各地证监局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从严从快从重”成为监管处罚主基调。在数量方面,相较于新“国九条”出台前,监管层违规查处更加密集;在力度方面,立案调查、出具警示函等相对较重的处罚措施频现,监管关注等相对较轻的处罚措施频次大幅下降,由2023年的占比近40%降至新“国九条”后占比不足2%。

  在速度方面,监管层从立案,到查明,再到处罚,效率极高,耗时持续刷新纪录。如违法事实跨度长达7年的*ST新纺一案,公司于2024年3月22日被证监会立案,4月28日即收到河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通知,前后用时36天;在中核钛白相关案件的调查中,中信证券于4月12日收到《立案告知书》,4月19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耗时仅1周。

  2024年,证监会将坚持从严打击严重危害市场平稳运行、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证券期货市场违法行为,为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从监管层雷霆出击看上市公司治理 强监管持续净化市场生态 助力资本市场行稳致远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