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践于行 绿色发展焕新颜
2024年05月26日 10:08
来源: 南方日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每有效利用1份咖啡渣,相当于关闭一盏白炽灯3小时;

  每回收1千克废纸可生产0.8千克再生纸……一个微小的动作,背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担当。

  广州,作为全国最早开始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城市之一,推动垃圾分类从全社会共识向全社会行动转变,形成“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垃圾分类新格局。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广州坚持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担当,作为惠及人民群众的务实举措,全面发力落细做实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各项工作,助力建设清洁美丽“无废”城市。

  垃圾分类氛围浓,习惯养成“聚人心”

  校园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开学第一课”活动成为开学季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一场场活动中,垃圾分类的理念扎根学生们心中。

  如今,校园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以广州市执信中学为例,学校先后被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专项基金授予“生活垃圾分类时尚校园”荣誉称号,被广东省教育厅、生态环境厅评为“绿色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

  “我们在语文、英语课程中,设计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分类技术发展前沿等专题阅读和写作;在化学课程中,增加对现实生活污染物形成及其处理技术原理剖析,科学认识生活垃圾分类等,学校现有校本课程120多门,其中超过10%的课程涉及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广州执信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在,在浓厚的宣传氛围下,全市258所中小学校创建成为市级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2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基地。而学校也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的前沿阵地。

  据统计,2023年全市学校教育系统采取“线下上课,同步直播”方式,举办秋季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开学第一课”活动,全市3874所学校约282万学生(含学龄前儿童)接受了一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全面普及。市属高校、局属学校共开展“小手拉大手”等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254次,辐射近20万人次。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广州在全社会关注生态文明、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让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成为社会共识。从校园到社会,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家庭,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广州还充分发挥“志愿之城”的力量,将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发展成为市民百姓的“大合唱”。

  近年来,市、区两级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宣传,回到社区参与“站桶督导”志愿服务,共同践行垃圾分类。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分,是志愿者带着我一点点熟悉起来的。”荔湾居民杜大姐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杜大姐也从一名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变身成为广州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践行者,“其实我们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宣传和引导,我相信,通过广州这样广泛的志愿服务,能让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

  一边做一边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使命更加重大、舞台更加宽广。

  广州打造“穗时尚”党员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示范项目,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约30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60余万人次,服务超过1000万人次。2023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5886场,上岗志愿者4.38万人次。

  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系统单位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市民群众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市卫生健康委利用“广州健康通”微信预约挂号平台,引导就医群众将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分类投放;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单位多措并举抓好来穗人员、出租屋管理员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培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强化宾馆酒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宣传引导,推动养成绿色低碳文明习惯。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语,时时做不惧千万事。在今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广州市城管部门举办垃圾分类科普活动、垃圾分类线上线下宣传,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点燃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热情。

  就在这样一场接一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广州围绕节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着力推动各行各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效果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和呈现在市民群众面前,系列宣传活动持续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多种宣传渠道扩大传播覆盖面,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齐抓共管有创新,蹚出减量“新路子”

  在暨南大学校园的邮政校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服务中心”),前来取快递的学生在柜台前整齐地排着队,就在队伍旁边,一个包装废弃物回收箱(下称“回收箱”)已经成为各个服务中心的“常驻嘉宾”。

  “以前很多同学取了快递纸盒纸箱就扔掉了,现在取了快递就直接现场拆开,纸箱纸盒放进回收箱,需要寄件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回收箱里面取用。”广州邮政校园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快递网点、高校、社区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推广使用可循环快递箱丰box、π-box及冷链配送高密EPP保温箱。”如今,电商快件未二次包装率达95.52%,在推动垃圾源头减量的过程中,快递箱的回收已经覆盖了全市500多个社区。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小的行为改变,但是对于一座城市的垃圾源头减量,却是实实在在的低碳成果。“在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指导下,广州将焦点放在各行各业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开展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十二个专项行动,从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各行业系统聚焦工作重点难点,秉承“难题不破不放过,目标不达不罢休,成果不出不撒手”精神,汇聚众智、精准施策,多管齐下。

  如今,市场监管领域扎实开展生产、流通领域“限塑”专项行动和生产流通环节限制过度包装专项行动;公园景区采用“分类分科”方式,加强科学养护,将废弃枝干、树叶艺术化设计制作成具有美学和生态价值的花艺作品,减少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也离不开各行各业制度的保障。

  2019年至今,市委、市政府将十二个专项行动纳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整体布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市教育局将校园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列入《2022年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安排》,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2022年生产、销售、餐饮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关于2022年继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督导检查的通知》《关于重申查处塑料污染相关违法行为的通知》系列文件,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垃圾分类纳入新修订的物业小区《管理规约》示范文本,推动落实《广州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一项项制度的落实,是广州这座超大型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

  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业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广州不断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仅在2023年,全市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达到34万吨,星级酒店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65万套,邮政快递电子面单使用率达99.5%,快递包装垃圾减少0.41万吨。

  完善基础强功能,垃圾转化“有效用”

  “阿姨,这是您那一袋塑料瓶的钱,您收好。”现场结付后,越秀区梅花村街道水均社区两网融合点值班的邹大姐熟练地计算出回收费用交给有废品待回收的居民,站点外还有人在等候过秤。如今,融合点135.58平方米的室内需要每天用车清运两到三次,这样的场景也是广州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小项目惠及大民生”的积极探索。

  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一方面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垂直宣传和监管,另一方面,也对广州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环卫行业,部分环卫站创新预先制作上门回收服务联系卡,由街道出租屋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在办理租赁登记和上门探访时派发给业主、承租人,满足居民清理服务需求。同时,街道与大型商业楼宇和物管小区进行对接,按照“统一流向、集中处理”的指引,建立交由街道环卫站规范处理的渠道,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如今,多个城区和街道都以环卫站为平台,和企业协作建立了线上预约平台与线下回收点,推进辖区内废织物的回收。居民通过“鸥燕社区服务”微信小程序免费预约上门回收,并收取回收报酬;在线下,旧衣回收分点用于接收居民日常投放的废织物。这样的线上与线下双重回收模式,提高了回收效率,增加了便民性,有效激发群众积极性,为低值废品回收工作长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视线转向别处,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样也是推进垃圾源头减量的“试验田”。

  2023年,市林业和园林局推行“源头分类+末端就地资源化处置”模式,实施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集+粉碎+快速分解+循环利用”闭环管理,资源化利用园林绿化垃圾1345.3吨。

  “比如在越秀公园,我们首先通过源头收集分类,准确计量,把园林废弃物分为枝桠材、草屑、树叶、茎秆、花卉等类别,其中草屑、树叶、茎秆、花卉在粉碎后利用集成式生物好氧发酵处理技术转化为土壤改良剂,回归田地实现有机基质的再次利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桠枝粉碎后用来做菌包、RDF燃料棒板材原料、有机覆盖物等,最终实现园林废弃物不出园,减少了废弃物运输的碳排放。”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加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就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减轻了后端处理的压力。”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常向阳表示。

  近年来,广州着力构建生活垃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1.56万个、环卫收运体系与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网点956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655个,基本实现城乡地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全覆盖。

  “我们稳步推进低值可回收物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运营番禺会江、天河车陂、白云永兴、增城荔湖等一批可回收物循环经济产业园(资源处理中心),全年加工处理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废旧家具家电约13万吨。”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城管部门和供销社联合研发应用“穗回收”信息平台,创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慧服务,累计注册用户57.58万人。

  ■专家声音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常向阳:

  生态环境教育

  要在垃圾源头减量中发挥更大作用

  广州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探索了多年之后,已经逐渐从末端治理过程控制向源头预防作转移。到2021年,凭着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排名第一的硬实力,广州悄然实现了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但是,生活垃圾同样也需要源头做好减量,尽量减少末端处理设施的负担。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常向阳表示,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对于做好整体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有能力实现垃圾焚烧零填埋,但是我们仍要鼓励从源头上减量、做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因为焚烧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是解决‘垃圾围城’不得已的方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源头减量做得不好,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常向阳表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鼓励各行各业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进一步通过分类把实在没办法处理的垃圾拿去烧,把能循环利用的都拿去循环利用,这才是有效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去分类,人人都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源头减量。

  广州从2019年8月全市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酒店、物业、快递等重点行业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十二个专项行动,加强了各行各业对垃圾源头减量的监管,与此同时,在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高水平的资源化也是源头减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说‘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这件事情上更是如此。所有的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物质,我们都要尽可能充分利用,这才是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在垃圾分类上,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常向阳表示。

  在常向阳看来,垃圾源头减量除了抓行业监管,更重要的还有针对市民群众进行宣传。“在源头上进行垃圾的资源化转化,在废品回收领域应坚持市场导向,很难通过政府行为来提高价格,所以,环境教育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城市管理者需要教育大家,要过更好的生活,大家必须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当中来。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可以很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气候环境的变化。为了气候不再恶化,应该引导市民作出个人贡献。这样的宣传、改变需要一点一滴地去做。”

  撰文:马艺天编辑统筹:羊建溶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6
原标题:低碳生活践于行 绿色发展焕新颜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