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与上海再续文化前缘
2024年05月08日 21:20
来源: 上观新闻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从高铁临平南站出发,到上海火车站下车,再有5公里便到上海临平路。这5公里的中间点的山西北路上,有一个地方叫吉庆里。

  111年前的1913年,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从苏州来到上海,便定居在吉庆里,并在此度过余生。14年后,吴昌硕去世,人们又把他带到临平,安葬于超山,与梅花为伴。

  今年是吴昌硕诞辰180周年。吴昌硕文化的代代传承中,也延续着临平与上海的百年文化渊源。

  吴昌硕在超山种的老腊梅,今年已经101岁。吴昌硕偏爱梅花,曾题诗“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写照是长枝”于一幅梅花图。

  吴昌硕83岁时,到儿子工作的地方塘栖古镇游历,看到超山梅花非常兴奋,尤其喜爱宋梅,花开六瓣,几百年来见证历史兴衰。吴昌硕特意嘱咐,超山是合适的长眠之地,以后他要葬身梅花丛中。

  吴昌硕的四世孙名为“吴超”,“祖父为我取名‘超’,可能就是要接续和超山的渊源。”吴超说。

  吴昌硕和临平的缘分,远不止香雪海和宋梅亭。吴昌硕自幼爱好金石,二十二岁时虽考取秀才,但无心继续功名,而潜心金石书法。三十岁时赴杭州从俞樾习文字、训诂、辞章之学。而他的恩师俞樾,从小便在临平长大。

  吴昌硕晚年,游居上海。在上海,曾有过“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传说。

  1912年,年近七旬之际,吴昌硕移家上海,放弃最初的名字,以“昌硕”立言立行。“海派画家里,真正沪上本地画家非常少。”吴超介绍,海派文化的底蕴就是江南文化,近代上海移民人口八成以上是江南人。上海体现出开放、创新与包容的品格,吴昌硕在这个开放的平台,完成了从艺术大家向海派领袖的嬗变,同时把海派艺术发展推向高潮。

  迄今,上海吴昌硕故居仍被艺术家敬称为艺术界的“黄埔军校”。

  这段文化之缘延续至今,烙印仍常见于各地频繁的交流互动中。

  前不久,“缶庐风骨梅华精神——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名家书画邀请展”在临平溪山书画院开幕。展览展出的书画作品有80余幅,多为吴氏后人、吴派传人、西泠印社及社会各界名家书画作品。

  4月中旬,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吴昌硕纪念馆举办一系列纪念展。4月18日,该馆推出“线条之美——吴昌硕书法精品展”。展览汇集了吴昌硕自壮年至晚年的石鼓文、金文、隶书、行草书等各个时期各种书体的二十余件精品,意在呈现缶翁篆隶行草等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之美。

  4月19日至21日,西泠印社甲辰春季雅集将在临平超山举办,西泠印社社员、诗书画印同道百余人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祭拜印学先贤,举行雅集笔会,进行学术交流,一起仰先贤、寻道艺、探春光。

  同期举办的“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征集来的研究文章100多篇,共有45位作者交流发言,从上海来的发言者很多,有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复旦大学考古学博士等。

  吴昌硕文化的生命力依然鲜活,临平与上海间的互动交流热度越来越高。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临平与上海再续文化前缘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