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专业“香”在哪儿?
2024年04月25日 10:06
来源: 南方日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2024年高考就要来了。

  一年前的夏天,曾火爆几十年的外语专业出现“遇冷”,尤其是小语种专业,高考投档线大幅下滑。一时间,不同声音传开: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机器翻译会取代人类;语言专业培养的技能单一,小语种则道路更“窄”,就业很难。

  而今年3月,不少高校却仍获教育部批准,新增开设小语种专业。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增设了阿拉伯语,浙江外国语学院增设了越南语,四川外国语大学增设了塞尔维亚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下称“广外”)增设了保加利亚语和斯瓦希里语等。这是为什么?

  稳定的“赛道”

  初春的午后,广外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梁洁接到一通“急电”。对方是一间外贸企业的工作人员,着急地问道:“有没有会阿拉伯语和英语,又懂点管理学或法学知识的毕业生?年薪25万元,急招。”春招季是广外不同语言学院老师们的忙碌时节,用人单位的电话频繁打来,挤满了他们的零碎时间。

  人们通常把除英语、汉语外的其他语言都称为“小语种”——“小语种就业难”是许多家长和考生担忧的问题。“但其实,我们是供不应求。”梁洁数了数: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好几个专业,培养的都是稀缺人才,“特别受市场欢迎”。

  据中国薪酬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报告,广外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酬达到11333元,位居全国第七,广东第一。学校学生就业创业中心主任康为茂透露,小语种专业毕业生的薪酬基本一致,甚至更高。

  “很多考生对小语种专业有误解。”广外教务部部长、招生办公室主任陈金诗说,在小语种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属于联合国六大官方通用语言,更为公众熟知,也更受考生青睐。而相对冷门的语种,如希腊语、缅甸语、波斯语等,因较为“小众”,考生报考意愿低。但恰恰相反的是,这类语种往往更容易“出圈”。

  四年前,佛山学生陈学耀得知自己被调剂到广外缅甸语专业时,感到“晴天霹雳”。没想到四年下来,他喜欢上了缅甸语。今年,他被顺利保研到了北京大学。

  在小语种这条赛道上,路窄、人少。搭上一趟“直通车”,变得容易许多。

  陈学耀的班上共有11名同学,大四毕业的关口,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就业。他们有的去往企业,有的选择考公务员,还有一位同学在大三时就被外交部“选中”,毕业后可直接入职。

  陈金诗说,如今年轻人就业观念有所变化,更想“考公”,寻求稳定。但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小语种专业只有外派才有工作,因此不愿选择。然而据学校统计,落实毕业去向的广外小语种本科生毕业生中,82.45%都在广东省就业,大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其次是北京、浙江、上海、福建。在具体去向上,他们当中超20%都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职,包括外交部、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世界500强企业也是外语学生热门之选,康为茂说,上个月华为就来广外招了100多名外语人才。

  学习语言不只是为了翻译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会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冲击吗?

  “机器翻译是没有情感的。简单的翻译可能会被取代,但高端的不会。”陈金诗说。

  杨晓敏从教法语专业20多年,在她的印象中,每次科技发展,都会有声音说“外语专业完了”。然而10年下来,翻译专业仍在,招生还越来越多了。杨晓敏认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帮助,而不是威胁。况且,机器学习的背后需要大量语料库作为支撑。

  另一方面,外语院校也正在积极拥抱变化。陈金诗介绍,今年广外将实行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在全校推行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生们如何运用AI来辅助语言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而学习语言,也不仅是为了翻译。杨晓敏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语言是通往世界的钥匙”。当年,广东正迎改革开放的春风,对外语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学生们学习外语的重点在于掌握“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主要任务是做翻译,通过学习国外的历史文化,把技术和资金“引进来”。如今,伴随着我国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语学习的内涵,更多在于“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要帮孩子们走出去,帮企业走出去,把中国文化带出去。”杨晓敏说,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成为了当下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需要有充沛的情感、创意的表达、深厚的人文底蕴积累。

  在梁洁看来,外语学习的另一大重点,是培养思维能力。梁洁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反复训练思维转变的速度,久而久之,学生们对知识的反应、理解和应用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快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

  “黄金时代”并未远去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搭上“全球化”快车,小语种专业站上了时代风口。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更是让小语种专业变得炙手可热。2015年起,全国高校还掀起了一波增设小语种专业的浪潮,之后几年录取分数线大幅上涨。

  “当年,我们参与一次广交会的翻译实习,就能挣得一年的生活费。”忆起往事,杨晓敏眉眼弯弯。

  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小语种专业的“黄金时代”并没有远去。

  2024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的《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办专业,要有长远眼光。以广外为例,近三年,根据教育部等部委的要求,学校仍在不断增设小语种专业。陈金诗介绍,随着匈牙利语、豪萨语、菲律宾语、保加利亚语、斯瓦希里语这5个专业新增获批,学校目前已开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30个关键语种中的28个,并开齐了RCEP成员国及东盟十国官方语言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对外交流活动。

  小语种专业依然具有它的时代地位。各家外语院校也并没有因一时遇冷而停办,反而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行业发展新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案”。

  陈金诗表示,广外一直都注重培养小语种学生的多元知识结构,实行“主修语种+英语+微专业”培养模式。其中,“微专业”包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汉语国际教育、法学等模块,学生们须从中选择一门学习。

  今年,学校还新增了9个“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如“德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朝鲜语+金融学”等,是广东省上线的首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能够拓宽小语种人才的就业途径,更好满足时代需求。

  这也是全国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普遍选择。例如浙江当地的一所外语院校,就是将小语种人才培养与跨境电商发展相结合,便于学生就业,为当地产业注入动能。

  展望未来,陈金诗认为,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小语种人才将能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考生填报志愿时,应将国家政策、市场变化、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等信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懂得把握时势,才能赢得机遇。”陈金诗说。

  南方日报记者陈伊纯实习生廖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6
原标题:小语种专业“香”在哪儿?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