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口设备起家的广东隽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隽诺环保”),今年在国内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全球市场”。
“就在上周,我们和利安德巴赛尔合资建立的塑料循环合资工厂正式开业,是以机械回收的方式回收塑料废弃物,来生产客户需要的聚烯烃聚合物。”隽诺环保总经理闻靓告诉第一财经,受益于中国循环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政策利好,近年来将重心回归国内,公司迎来了更大的国际化机遇。
全球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和中国生态链的进一步成熟,让隽诺环保迈开了密集的全球参展脚步。闻靓说,他们今年计划参加近50场国内外的展会,其中去国外参展30场以上。单单是最近两周,在4月20日结束了在上海环博会上的亮相后,他们又出现在4月23日开幕的国际橡塑展(ChinaPlas 2024)上。
忙碌的不只是这家民企。这场时隔六年重新回到上海举办的橡塑行业盛会,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展商数量历史性地攀升至4420家,相比2018年上海展增长12%,参展的海内外观众预测将达27万人次。
对于大量外资来说,在中国的本土化深耕也不仅仅是面向当地的市场,而是把握中国机遇的同时,借助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阵地。外资和民企的联手合作,正在以越来越多元和创新的形式在国内外市场灵活推进,共同展现出韧性。而计划在2025年达到5万亿元产值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显然是当下最热闹的领域之一。
在华外资加码
经历了百余年发展的世界橡塑行业,如今的火爆当归功于全球共同推进的低碳目标,传统制造业因此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今年的国际橡塑展上,绿色、可循环、再生、零碳等字眼随处可见,也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加码投资的动力和重点所在。
于去年正式从索尔维集团拆分出独立运营的Syensqo,2023年在全球实现了净销售额68亿欧元,中国区全年净销售额为10.7亿欧元。“中国仍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也是全球发展的关键引擎。”Syensqo中国区总经理刘阳告诉第一财经,整体产能去库存的节奏已经放缓了,而在很多细分领域中国的产能还在扩大。Syensqo在中国主要聚焦新材料的研发创新,自2005年起对中国研究与创新中心的投入达40亿元人民币,且研发投入还在持续加码,新一期的研发规划设计将服务于电池、绿色氢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可再生材料和生物技术等四大增长平台。其中,可再生及生物基领域仍然有很多技术空白待填补。
目前,Syensqo在中国有6个生产基地和1个主要的研究与创新中心。1800多名员工中,10%供职于研究与创新中心。于2023年落成的新扩建的研发大楼包括了高性能材料应用试点实验室和主要从事工业应用和消费品领域研发的新实验室,并增设了服务于绿色氢能、电子和半导体领域的研发资源。
科思创在本次国际橡塑展期间全球首发了含有消费后化学回收原料的聚碳酸酯产品,并将携手汽车品牌厂商开展高纯度聚碳酸酯的市场应用开发和批量生产,这意味着科思创将开始向汽车市场供应含化学回收原料的透明聚碳酸酯。
科思创工程塑料事业部全球总裁王丽对第一财经表示,当下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产品含有一定比例的回收原材料,这成为了汽车企业进入欧盟等市场的先决条件。就经济性而言,这种含有回收原料的产品不仅能帮助中企跨过出海的门槛,还能提供绿色溢价。目前,可循环及再生的材料需求增速超过了传统材料。这样的市场需求,也推动了他们持续在中国市场加大投入。
数据显示,2023年科思创中国市场销售额约为31亿欧元。截至2023年底,科思创在中国投资总额超过了40亿欧元,在大中华区共拥有10个生产基地、1个亚太区创新中心,并在上海设有综合性地区总部。此外,上海也是公司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的所在地。
与利安德巴赛尔那样和中企合资共建回收工厂不同,法国威立雅环保集团通过对浙江企业华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股份收购,展开了中外企业的联手,试图以华菲为平台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的塑料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在今年的橡塑展上,作为威立雅全球近40个专注于塑料回收网络的重要成员,威立雅华菲展示了其创新技术与再生塑料产品,目前每年与旗下子公司回收17万吨塑料。威立雅华菲与浙江蓝景科技在2023年联合发起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项目,至今已累计处理约600万个海洋塑料瓶。
对利安德巴赛尔而言,不断深化在华布局的动力,是以中国为主的全球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利安德巴赛尔高新材料业务亚太区、非洲和中东地区副总裁范博隆表示,随着电动汽车、电子和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为他们的高新材料业务带来了不断增长的机遇。与隽诺环保共建的回收工厂可年产2万吨再生塑料,材料应用于汽车外壳、箱包、医疗等多个终端场景领域。除此之外,利安德巴赛尔还在橡塑展期间宣布与东方雨虹、湖南湖大艾盛(AISN)和正新等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展开进一步的合作。
民企打破进口依赖
在与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合作以及自主研发中,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在细分领域打破以往的进口依赖,成为填补技术空白的参与者乃至主力军。
“国内的POE材料(聚烯烃弹性体)原本是高度依赖进口的,我们突破了所谓的卡脖子技术,正在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京博控股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邓荣对第一财经表示。就在2024年4月,京博旗下山东京博聚烯烃新材料有限公司顺利完成首批300kg化学再生聚丙烯的交付,实现了从废塑料到热裂解油,到再生新塑料的化学循环,打通了塑料化学再生的循环产业链。
历经多年的技术攻关、去年研发投入达40亿元的万华化学也在本次展会上推出了POE相关产品。作为一种高端聚烯烃材料,POE技术壁垒高,并且因为独特的性能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光伏、改性、医疗、包装等诸多领域。
万华化学新材料事业部总经理何勇提出,今年公司将有20万吨的POE材料投产,明年将有40万吨。而这两年的60万吨还是偏保守的估计。在他看来,过去几年POE材料的短缺,导致了我国电池技术不能自由发展,不得不妥协采用了其他的一些材料。而POE材料拥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性能,一旦国产的POE材料可以量产,不仅会帮助光伏行业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给电池片技术等创新提供更多支撑,“以前业内交流下来,材料采购并不是技术驱动型,而是供应驱动型”,打破了进口依赖后的国产化技术,将可以更好地满足细分领域的需求,从而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
基于光伏的产业链合作,今年1月,万华化学就与福斯特、天合光能成立以POE粒子制造销售为主体的合资公司,通过协同创新、研发和生产,构建POE胶膜的新生态。在汽车领域,轻量化已成为行业趋势。而当前汽车车身轻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轻质高效的复合材料零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和汽车制造业需求的持续增长,POE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
对于以高分子新材料为主业的华峰集团而言,打破技术垄断、实现全球化的方式之一是国际并购——2022年6月,华峰集团收购美国杜邦旗下剥离出的生物基产品相关业务及技术正式完成交割。这是当时华峰集团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交易。
“我们全球化的步伐一直很坚定。”华峰集团副总裁尤飞锋对第一财经表示,被收入麾下的杜邦生物基材料和技术本身就是全球独家的,目前也在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他们正在和很多下游客户一起共同推进创新与产品开发,进行生物基材料的替代。“下游客户对于生物基的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于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区域,而技术的市场推广和研发过程同时也就是国际化的过程,是在以市场为导向来更加精准地做好研发工作”。
在此次橡塑展期间,华峰集团将与李宁、TUV莱茵、SGS等企业签订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圈的协作创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