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聚焦规范预制菜范围、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并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贮运销售要求、食用方式、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同时规定了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其次,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
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其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一方面,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另一方面,突出菜肴属性。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图片来源:市场监管总局新媒体账号“市说新语”
《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预制菜原辅料、加工工艺、产品范围、贮藏运输、食用方式等要求从事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黄新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通知》的出台,为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指明了方向,为下一步预制菜产业在领域细分化、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过程可追溯、信息透明化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指引。
黄新望表示,《通知》提出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此可以进一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和误解。
“相信通过该文件的出台,通过监管部门的规范引导、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机制。预制菜生产经营单位在加强主体责任落实的同时,应强化产业端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再加上金融市场的良性配套服务、消费市场的精准定位和正面客观的科普宣传推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新兴的预制菜产业发展通过与传统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充分融合,以此共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黄新望说。
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
对于《通知》作出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的有关规定,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对此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首先,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
其次,兼顾产业实际,引领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
三是严守安全底线,符合预制菜风险管控要求。预制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有较高要求,应当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不同类别预制菜应严格符合相应的冷冻冷藏等条件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
黄新望表示,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本身的优势就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产学研的协同作用,规范从源头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产品研发与生产、供应链和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食品科技对预制菜产业的强赋能作用,体现出在食品安全基础上的品质、营养与健康属性。
在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通知》提出,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标准,明确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
此外,在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通知》明确,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按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控,严把原料质量关,依法查验食用农产品原料的承诺达标合格证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切实保障预制菜产品食品安全。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