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据第三方机构“电诉宝”公布的2024年“3·15”网络消费维权十大舆情热点预测,包括:直播间“虚假比价”、外卖打包费标准不一、充电宝“好借难还”、预制菜不够“透明”、直播高价“坑位费”、“套娃式”会员收费、“天价”机票引热议、直播抽奖兑现难、海淘退换货繁琐、个人信息易泄露。
直播间“虚假比价”被点名 “最低价协议”遭禁
1月15日,中消协等机构发布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报告,提到了直播电商低俗、虚假比价等吸引舆论聚焦的问题。有消费者称,有电商主播在带货美妆商品时内容低俗,引人反感,乃至有消费者向品牌方提出质疑称“品牌形象不要了吗”。此外,一些电商主播存在“虚假比价”争议行为,被质疑有误导消费之嫌。有消费者反映,一主播在销售一款洗发水时,出示的电商平台同款商品价格截图不完整,没有包含优惠信息;其在销售一款首饰时,用作对比的其他店铺的销售页面价格截图,实际上高于平台内官方旗舰店的价格。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最低价协议可能导致商家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并可能导致价格垄断的情况出现。因此,禁止直播电商从业者与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可以促进市场的竞争,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直播间确实有责任、有义务为用户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但其大促机制究竟是不是真的物美价廉,也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复购率和用户转化率。
充电宝“好借难还”
据报道,部分城市的共享充电宝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的现象。原本“亲民”的价格,如0.5元或1元/小时,如今已经飙升至3元、4元/小时,更有个别品牌的价格高达6元/小时。短短七年间,收费涨幅惊人。
此外,还曾有一位武汉网友发视频吐槽称,自己为归还共享充电宝,花了100多元油钱,该网友称,自己就算浪费油钱也不想花99元买充电宝。引发热议后,不少网友称,自己也遇到过同品牌充电宝,不同归还点型号不兼容;或者是临近归还点都满了,跑了多趟才能还上的情况。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共享充电宝频频涨价,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成本上升,共享充电宝企业面临采购成本的上升以及运营费的上涨,上述成本增加可能会转嫁给用户;二是竞争压力,共享充电宝行业竞争激烈,为保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一些企业不得不调整价格以提高收入;三是收入模式单一,目前共享充电宝主要收入依靠共享充电宝的租金,为扩大收入只能通过涨价的形式。
陈礼腾建议,针对共享充电宝市场的乱象,首先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规制,明确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经营行为。此外,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检查,确保其按照规定提供服务,防止价格欺诈、恶意扣费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为消费者提供坚实的保障。
直播抽奖兑现难低价“秒杀”不发货
据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投诉热点涉及直播抽奖花样多兑现难。分析指出,直播抽奖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奖后不兑现。消费者中奖后,经营者以各种理由不兑现或故意拖延时间不发货。二是中奖概率不明。经营者在直播间醒目位置宣传中奖概率100%,但实际中奖概率极低或奖品多为虚拟商品。三是虚标奖品价格问题。经营者对直播间抽奖奖品标注价格远高于相同商品实际价格。
此外,许多商家为了引流,常会以“一元秒杀”“低价抢购”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律师表示,App营销活动多以其自身发布的活动规则为准,若活动规则中没有明确法律禁止性规定,则该活动规则是有效的,法律并不会对商家或平台的营销活动进行过多限制,法律上判定用户违规行为也多是以原则性的规定,如欺诈、虚假、恶意等。
对此,李旻表示,消费者遇到此类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1.向平台申诉,如实反映问题。2.若平台无回复或未实际解决问题,可以向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第三方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投诉,通过第三方介入解决纠纷。3.最后,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需注意提前保留相关证据。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