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丨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03月05日 20:10
作者: 吴文汐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被作为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且相较去年,以更大篇幅部署了此项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受访专家表示,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中,蕴藏着经济增长巨大的结构性潜能。短期来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扩大投资、增加消费的重要抓手,通过挖掘其中的有效投资和需求,将有利于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长期来看,通过大力优化城乡区域经济布局,提高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与质量,将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起到支撑作用,也为大规模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报告在阐述去年工作成果中指出,我国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城乡融合原本被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提出,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起阐述,说明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也说明其中还面临着制度、政策和路径等诸多障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在于城市资本等要素能够下乡,使城乡之间的经济要素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下一阶段,城市和农村户籍需进一步打通、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需深化改革、城乡社会保障也需融合统一。实现城乡一体化,根本解决城乡二元分割问题。”

  浙江大学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房汉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从而改变乡村基本的生产要素构成。但过去受制于城乡之间的分割,城市要素难以向乡村流动。反过来,农民进城也存在着障碍。一是户籍身份的问题,很多农民进入城镇后依然是农民。二是很多农村人口不具备在城镇的就业能力。三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会面临成本支出的压力。“因此,农村人口户籍的居民化和公共服务的平等化是重要方向,要使原本在乡村居住的居民逐渐与城镇居民具有一样的身份、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的重点。其中提出,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5日,国新办就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效益,从内需角度来讲,它是投资、消费相结合的内需大平台。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更低一点。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今年要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肖金成认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地钱”要挂钩,例如城市常住人口增加,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也应增加,尤其是优势地区,产业、人口集聚,建设用地指标相对紧缺,影响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此外,小城镇应该成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实行城市制度,但现在小城镇普遍实行农村体制,小城镇从体制来说,就是大农村。未来,在小城镇应创造双向流动的条件,大城市的市民和周边的农民都能够向小城镇集聚。”

  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强调,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从载体建设上来讲,重点是要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位,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推动小城镇成为带动乡村的重要力量。

  “目前来看,我国城乡融合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但从全国性意义上讲,城乡融合仍不充分,我国统一大市场的综合效应远未实现。从区域来看,重点城市群、都市圈范围内少数地区较好实现了城乡融合,但大多数地区仍在探索适宜的城乡融合之路。”冯奎表示。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今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从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冯奎表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应细化优化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比如加强对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要素保障,特别是土地要素保障,使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挑大梁。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区域协调,比如使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等其他性质的区域获得应有的发展机会和合理收益,发挥好其支撑作用。在市场化的价格价值发现机制、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促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从长远来看,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就能最大化实现区域结构优化,释放空间要素配置的最大潜能,这也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方面。”

  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房汉廷指出,我国重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中低端产业面临向国际上大量转移的现象,而不是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其中可能与海外订单有关,但也说明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亟需加强,从而形成中国各地区之间产业的轮动和促进。

  同时,房汉廷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也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释放出利好信号。“重大生产力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学装置、重要产业等先进生产力,而国家战略腹地涉及到河南、湖北、湖南、陕西、成渝等中西部地区,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各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冯奎认为,优势地区要扮演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角色。首先,这些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还应进一步提高,同时,吸纳落户人口数量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其次,优势地区要率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引领带动或帮助其他地区打开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此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已经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未来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方面得到新的实效,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也为带动帮助其他地区提供更多力量。

  在房汉廷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容也向沿海地区倾斜。“这意味着中国将建设海权强国,海洋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或会为沿海省份和区域带来更多探索性的政策支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3
原标题: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丨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