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专栏丨破解城乡融合难题,提升都市圈建设能级
2024年02月29日 08:5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湾区经济体的本质是都市圈,城乡融合则是都市圈的基本形态。当前,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聚集度居我国各大城市群首位,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已超过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城市核心区聚集度不够高、城乡差距较大、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半城市化等难题。

  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期待广东因地制宜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率先从高度城市化的阶段转向城乡融合阶段,以城乡融合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持续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完善都市圈体系,并将县镇村纳入都市圈统一规划体系,促进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城乡融合六大待解难题

  当前,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聚集度居我国各大城市群首位,但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城市核心区聚集度不够高、城乡差距较大、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半城市化问题、“人—地—业—村”失衡等问题。

  一是城市核心区聚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集聚对经济效率提升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与其他三大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和单位土地面积创造的GDP都相对偏低。从经济总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大体相当,但人均GDP和地均GDP均仅为后者的1/3。

  二是城乡差距。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城乡收入比由2.35降至2.10,低于全国和广东省平均水平。但是,相较而言,东亚主要经济体近年来城乡收入比约为1.4。

  三是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等。2021年,香港人均GDP为广州、深圳、珠海的约2倍,是肇庆的5倍。香港的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给市民提供了更优质全面的公共服务。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一方面,服务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不足70%,其他三大湾区均超过80%。另一方面,在乡村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就业多元化发展有待提升。

  五是半城市化问题,城市化率和半城市化率“双高”。具体体现在人口与土地资源错配,部分中心城市房价高企;广深佛莞四市城中村人口均超300万,占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城中村总人口近三成。

  六是村庄结构转型带来的“人—地—业—村”失衡。在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乡村,外地人融入不足,而本地人依赖地租收入,土地碎片化,农业比较优势较低;非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乡村农业发展单一、回报低,年轻人越不搞农业,外来要素就越不会进入农业;农民自身积累的资本则主要用于农村盖房。如果农村缺乏人气、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只有利用效率低下的地,那么最终就会形成没有发展的村。

  完善都市圈结构下的城市体系

  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之间形成从城到镇到村的连接体,即都市圈、大城市郊区与城市区、县城及其延伸区这三个空间实现融合,这是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经显著提升,整体进入高城市化率阶段。因此可以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进入城乡融合阶段。

  在城乡融合发展阶段,要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关键在于增加城乡连续体系的融合度、可连接性和要素流动。在此基础上,要完善都市圈结构下的城市体系,一是要有走在全球创新前列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二是有作为城乡枢纽的县区,三是有产业链衔接的强大镇域,四是要有富裕的乡村。也就是全域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市—县镇村”的城乡连续体。

  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香港等,可以对标纽约、东京、旧金山湾区核心区经济密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和人口聚集度,提高效率。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次中心城市需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承载新增人口城市化。

  同时,专业镇应突出经济功能,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成为城市体系的重要节点。外围县和涉农镇则应成为城乡融合的主要枢纽,聚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各类新业态。

  而村层面,要重构乡村系统,打破碎片化格局,成为城乡连续体的一环,吸引城市要素下乡,推进岭南传统文化复兴。

  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广东的发展阶段特殊,大湾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区域,与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一样,因此,广东“百千万工程”一定要并行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空间,考虑到广东各区域差别大的省情,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应该要有所不同。

  比如现在珠三角、非珠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建设,最关键的是处在一个如何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的阶段。例如,珠三角地区要瞄准世界前沿,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转型与迭代升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区域,而不能停留在过去靠土地租金、劳动密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上。

  而对于非珠三角地区而言,过去珠三角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产业,或许并不都能适应非珠地区的经济形态,部分产业转移后反而可能徒增要素成本。

  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未来非珠三角地区或许会在当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转移与扩展,但最终转移的产业能否在当地顺利落地生根,还是要取决于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市场环境,这些新的产业一定是在现有市场需求下新长出来的果实,而非简单移花接木的结果。

  持续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要因地制宜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率先从高度城市化的阶段转向城乡融合阶段。这需要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不能走以单体大城市为主导来推进城市化的模式,而是要继续增加城乡连续体系的融合度、可连接性和要素流动,将县镇村融入都市圈的发展体系中。

  这个模式意味着,首先要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确保要素在大城市和县镇村之间的互动和流通,而不是单纯地将县镇村的人力、资本、公共设施、财政、金融等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其次,发展空间不能仅限于大城市,在规划、金融和公共资源投入等方面,要实现县镇村与大城市之间的相对平衡。第三,建设一体化的城乡融合体系,要将县村镇纳入都市圈统一规划体系,包括土地利用体系和公共设施投入体系等,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保护两类农民的市民权利和财产权利,培育外来人口的“城市圈”同样重要。让进城农民真正在其就业地、工作地实现市民化,实现平等就业和平等分享公共服务,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让“农二代”真正融入城市,让他们有成为城里人的权利。当“农二代”融入城市后,“农三代”自然就在城市生活了,这样就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稳步推进。本地农民要加大市民化进程,改变过去依赖地租收入的局面,提升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创业主体。

  广东的“百千万工程”是一个发展理念,是城乡融合下的“百千万工程”,要在湾区经济、在城乡融合的大格局下,谋求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共同发展、全方位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要将强县、强镇和强村“三强”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抓手。

  首先是强村。在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应该以强村为主导,将乡村作为发展空间和主体,例如通过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通过村级工业园的改造升级,形成广东工业发展的重要能级。

  其次是强镇。从珠三角的发展情况来看,乡镇一级实际上是广东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很多专业市场和区域产业主要集中在镇一级,所以镇一级的发展还是要进行产业升级,包括智能化、数字化和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一些世界级的制造业产品基地。

  再者是强县。广东县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仍待提升。因此,县城应成为带动城乡融合的枢纽,包括人口的集聚,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同时,县城还能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

  因此,“百千万工程”一定要有广东特色,村是发展主体、镇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阵地、县城是城乡融合枢纽,这样就形成了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基本框架。为支持城乡连续体建设,建议加大城乡融合体制改革,将一批镇升级为小城市,将一批村设置为村镇。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广东区域差别大、发展阶段不一的特点,分类实施“百千万工程”。其中珠三角地区已经呈现城乡融合的形态,则应重点打造高质量的城乡连续体;非珠三角地区当前的重点则应是环境整治、工业化的发展和乡村产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6
原标题:刘守英专栏丨破解城乡融合难题,提升都市圈建设能级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