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社融、新增贷款均超预期!1月金融数据放大招 业内人士们这样解读
2024年02月09日 18:50
来源: 财联社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财联社2月9日讯(记者王宏)央行今日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4.29万亿元,同比增长9.5%;1月社融增量为6.5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此外,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2.50万亿元,同比增长10.4%。1月新增贷款4.92万亿元,超市场预期。

  业内人士指出,开年各项政策为经济良好开局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社会融资规模、M2、信贷增速总体仍较大幅度高于名义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此外,今年1月新增贷款与上年基本持平,反映出金融机构平滑信贷投放节奏的成效。整体看,当前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有所优化。

  1月新增社融创历史最高 M2同比增长8.7%

  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继续保持同比多增。今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4.2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与上月持平。1月份增量为6.50万亿元,是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业内认为,社融在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同比多增,说明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保持较高水平。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去年高基数背景下,M2保持了合理增速,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今年开年货币政策大招频出,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超1万亿元,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出台完善经营性物业贷款相关政策,支持优质房企盘活存量资产,配合城市政府因城施策调整房贷利率政策下限。

  业内人士表示,开年的各项政策为经济良好开局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也提振了各方信心。目前,社会融资规模、M2、信贷增速总体仍较大幅度高于名义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足够的。

  业内专家则指出,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对信贷增速和信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更多关注利率下降的成效、涵盖直接融资规模的社会融资规模等,更全面合理评价金融支持力度。

  1月新增贷款好于市场预期机构平滑信贷投放

  数据显示,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2.50万亿元,同比增长10.4%。1月新增贷款4.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高162亿元,与上年大体持平。此前市场机构预测1月新增贷款平均为4.7万亿元,实际贷款数据超市场预期。

  业内专家表示,开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及时宣布降准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释放政策利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超额续作等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叠加前期存量宏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企业部门开年信贷需求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2024年要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按照此前商业银行“开门红”的节奏,年初贷款增长一般较快。业内专家表示,央行近期多次强调要保持货币信贷平稳投放。今年1月新增贷款与上年基本持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平滑信贷投放节奏的成效。

  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有所优化

  央行昨日发布的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3年1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较上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此外,2024年1月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仍有望延续稳中有降态势。

  业内人士指出,贷款利率的持续下行,有效激发了信贷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了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利率下行的宏观效应持续释放。金融数据总体好于预期,量、价均有较好体现。

  信贷结构方面,截至2023年末,超过230万亿元的存量贷款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贷款比重大体为一成、一成、两成、两成,结构不断改善,普惠小微和制造业贷款比重明显上升。

  市场人士建议,未来要继续提升货币政策效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央行未来或有更多举措,体现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比如,可以继续用好和优化现有工具、增加工具规模、加强工具创新,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通过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提升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责任编辑:43
原标题:新增社融、新增贷款均超预期! 1月金融数据放大招 业内人士们这样解读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