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下药企借助并购和出海突围
2024年01月31日 21:55
作者: 唐菁阳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2024年的第一个月,药企们都在忙着并购

  1月24日,新诺威披露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维生药业、石药上海和恩必普药业持有的石药百克100%股权。

  1月15日,远大医药宣布,附属公司西安碑林药业与重庆多普泰制药达成第二次收购协议,拟以人民币4.42亿元收购重庆多普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63%的股权。

  1月12日,华人健康发布《重大资产购买实施情况报告书》,其中提到将以支付现金方式受让舟山里肯60%股权,交易价格为1.12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持有舟山里肯60%股权,舟山里肯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华润版图再添一员“大将”。1月5日,华润三九近期发布公告称,其通过受让润生药业部分股权及增资的方式对润生药业进行投资,并取得润生药业丙酸氟替卡松吸入粉雾剂产品上市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经销及推广权利一揽子交易。本次交易全部完成后,华润三九将拥有润生药业23.5689%的股权,成为润生药业的第一大股东。润生药业专注于呼吸用药产品研发、生产,主要在研产品包括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丙酸氟替卡松吸入粉雾剂、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等。

  1月1日,先声药业宣布,旗下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先声生物制药”作为买方,将从“江苏先声诊断”手中买下100%控股的目标公司“南京百家汇”。

药企忙并购

  目前在IPO阶段性收紧的背景下,药企间的并购呈现了新特点,尤其是新诺威从石药子公司一跃成为老药企的“创新药”资产,让业内意识到,不少老牌巨头药企已经有意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在体外孵化创新药。比如,在港股上市的四环医药子公司轩竹生物此前谋求在科创板上市;绿叶制药控股子公司博安生物在港交所上市等,这些子公司都承担着创新药的使命。

  相较于前三年的热钱涌动,医药行业在2023年迎来了资本寒冬,但是种种迹象显示,药企突围的劲头并未减弱。动脉网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共完成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资3076笔,累计融资574亿美元,融资总额相对2022年,进一步收缩超2成。其中,国内共完成1300笔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融资,累计融资109亿美元,降幅达30.1%,扎进裤腰带过日子是最形象的描述。

  在此背景下,有的药企选择向外扩张,拓宽市场;有的向内收购,进一步加强对控股公司的控制权;还有的将创新药板块分离出来,孵化业绩金蛋。

  “华润系”的并购扩张最为迅速。2023年1月,华润双鹤以现金方式用29.09亿元完成了对昆药集团股权的收购,成为了昆药集团控股股东。据米内网统计,自华润三九2008年并入华润集团以来,已成功发起至少15起并购事件,涉及皮肤、骨科、心血管、儿科等多个细分领域。华润医药在半年报中表示,将以外延并购作为重要发展方式之一,重点关注自我诊疗、生物制品、创新药、特色仿制药领域的优质标的。

  2023年年初,华润三九完成昆药并购,这场A并A中,华润三九与昆药在业务领域具有协同效应,尤其围绕三七资源发展产业体系;2019年,华润三九宣布以14.2亿元收购誉衡药业持有的澳诺(中国)制药100%股权。澳诺制药核心产品为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等,其中“澳诺”、“金辛金丐特”牌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是儿童补钙大产品。如今,华润三九所属主要子公司已超三十家。

寻求海外市场的机遇

  相较于竞争者众多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让药企们看到了更多的开拓空间。医药魔方于2023年12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而对比2022年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4笔和275.5亿美元,均有大幅提升。

  在PD-1领域,2023年9月,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获得欧盟上市批准,成功打响国产PD-1“出海”第一枪;一个月后,君实生物的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获批上市,摘得首个闯关FDA的国产PD-1桂冠。

  爆火的ADC赛道更是在今年依然捷报不断。继新年第一天恒瑞医药的ADC药物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后,宜联生物、百奥赛图也均有管线授权给跨国药企。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已经进入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收获期,但药企仍然要保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长期投入,才能经得起出海的挑战。因为出海不止给药企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更对药企来说是一项考验。此前,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基石药业等国内龙头企业均遭遇过“退货”经历。

  此外,产品出海后的高定价,也是部分药企选择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和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上市后,定价都达到了国内价格的20-30倍。而在这背后是国内外不同的定价体系和支付方式。而近期国内也在药品定价方面也迎来了新政策。1月22日发布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出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更多业内人士感受到了“保护创新”的风向。

如何穿越寒冬?

  海内外市场需求减少、融资受阻、临床开发难度大都是近年来Biotech公司的真实写照,而频繁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更让整个行业加雪上加霜。

  12月12日,国内专注于CAR-T疗法研发的科济药业突然发布公告称,收到美国FDA通知,要求暂停CT053、CT041和CT071三款产品在美临床试验,等待北卡罗来纳达勒姆生产基地进行检查后得出结论。而这三条管线分别正处于上市注册申请(NDA)、Ⅱ期临床试验以及IND申请阶段。至于何时能够解除限制,仍未可知。

  近日,药明生物又因业内流传的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股价大跌。随后药明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注意到美国众议院上提出一项法案草案,建议限制美国行政机关与若干生物技术供应商订立合约。法案草案仍有待美国立法机构进一步审议变更,法案草案中对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事陈智胜有关经历的描述具有误导性。

  困境之下,部分biotech开始选择“卖身”跨国药企。2023年12月末,阿斯利康宣布将以最高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不久后,在今年的1月5日,诺华制药又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以进一步加强在肾病领域的布局。除了公司整体收购,国内biotech公司的管线也备受MNC的青睐。百利天恒同百时美施贵宝、和铂医药同辉瑞翰森制药同GSK在去年12月分别达成了84亿美元、10.5亿美元、17亿美元的交易。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未实现盈利的biotech公司而言,被收购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退出路径,当然这也意味着国内生物科技行业得到了海外巨头的认可。

  华鑫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已经实现授权收益和自我造血能力的biotech后续的发展将更具有持续性。而对于现金流断裂的企业,可能最终选择被并购整合或者破产退出。而授权出海为biotech企业提前收回部分研发成本,分担了后续研发的风险,在资本严冬下,帮助企业渡过最艰难时刻。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资本寒冬下药企借助并购和出海突围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