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宿州打造“幸福心城”——专访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
2024年01月31日 17:10
作者: 张智
来源: 华夏时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编者按:“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将于2024年3月20日—23日在山东滨州举行。为全面总结和展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果,宣传推广实践创新经验做法,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华夏时报社,将陆续推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端访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贯彻落实十九大要求,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经过几年试点,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积极预防和化解个体、群体和社会层面各类问题矛盾,为全体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的心理服务方面,已经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安徽省宿州市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好经验、好做法?未来,又有怎样的规划和部署?对此,《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

  《华夏时报》:宿州市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当时申请试点的初衷是什么?

  赵学东:在首批试点城市中,原本安徽计划试点的4个城市都集中在皖南,宿州是主动申请加入试点城市的,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有部署,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众有需求,那么,作为文明城市,宿州就要有探索。

  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里,用了6句话谈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其中一句是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可以看出,社会心理服务是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在此之前,描述矛盾纠纷都是“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工作机制”,加上社会心理服务新要求后,就变成“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后,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变成了预防调处化解。一方面强调矛盾纠纷可预防;另一方面强调关口前移,也体现了平安建设的理念;其三强调综合工作机制,新的服务、方法、技巧都能用起来,这和我们日常工作非常契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心理服务要贯穿矛盾纠纷的全过程,也就是贯穿源头预防、排查梳理、调处化解、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同时,“十四五”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中,加上了“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设高素质教育体系”中提出“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提出“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中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至此,国家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了基本脉络,也坚定了我们把心理服务与平安建设有机融合的信心。

  从社会需求来看,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等成为百姓的主要需求。那在社会治理中,社会有需求,就要对此进行探索。

  《华夏时报》:在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宿州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

  赵学东:在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初,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实干派人才。当时,宿州人社局调查的数据显示,宿州600万人口中,仅有700人左右的持证心理咨询师,其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只有1/3左右,还大量分布在学校和政法系统,社会专业机构极其缺乏,而且,民众也面临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对于心理咨询有误解和避讳。面对这些困难,我们首先就是加大课程培训、加大科普力度。

  但在请了不少来自全国的专家进行培训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心理专家太“学院派”,往往一个名词讲半天,最后还是听不懂。为此,我们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百人集中在一起,搞了一个心理健康宣讲大使选拔赛,擅长讲亲子关系的、擅长讲矛盾调解的、擅长讲情绪管理的,同台竞技。评委不仅有专业评委,也有大众评委,最终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了50名实战型人才,发了聘书,根据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和所在区域状况,让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在方方面面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开展科普,把心理咨询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普通群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解,就是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遇到一些心理困惑、心理疙瘩,未必都是心理疾病,及时疏导就能化解。针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病人,通过社会心理服务,及时地发现、就诊,也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

  当然,一个体系的建设是全要素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在探索中,它有别于西方那种针对个体的心理咨询。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是全人群、全内容、全方式、全要素、全过程的。我们的内涵,我们的外延,包括方式方法都比心理咨询要大得多,包含了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的一些政策。我认为要用心理学的方法技巧,跟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因此,这些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完善。

  《华夏时报》:宿州已经探索出了若干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能否介绍一下这些模式的特点和亮点?

  赵学东: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最重要的是“双组长”“双牵头”领导模式,就是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政法委和卫健委“双牵头”模式。

  从试点城市看,一些地方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放到卫健委,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靠卫健委,一些事情推起来难度不小。在“双组长”“双牵头”的背景下,宿州创立了“四位一体”平台模式,建设市心理辅导总站(市民心理服务体验中心)、县(区)心理辅导站、村(社区)心理服务室、学校心理辅导室。对所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看病“全买单”、监护人责任险“全购买”、以奖代补“全兑现”基础上,在全省率先集中救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在对民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我们创立了说“心”演“心”模式,比如举办心理健康宣讲大使选拔赛、首届社会心理服务情景剧大赛;“大心防”线上模式;“剧”模式,把社会心理服务寓教于“剧”;文化+心服模式,以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相结合;思政+心服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中。

  在疏导方面,把心理服务运用于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从“心”化信访,用“心”解家事,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为留守家庭安装视频监控等设备,解决留守儿童、老人感情缺失问题。

  同时,结合“双招双引”,积极主动对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行院地、企地合作,做大做强心服特色产业。

  《华夏时报》:“缺钱”是普遍难题,宿州是如何解决的?社会心理服务与当地文化等是如何结合的?

  赵学东:经过几年的试点,宿州探索出了一条路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将宿州模式跟平安建设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跟本土的文化结合起来,这些模式应该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项目化来推进,跟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要贴合地区实际情况,来进行本土化改进。在资金使用上,很多地方都受制于“缺钱”的难题,但我们把实际工作和项目相结合,节省了大量资金。

  譬如,宿州推行心理服务顾问制度,但顾问并不需要财政出钱,而是从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那里获得咨询费。针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我们和国家智能化建设相结合,用现成的装备,来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情感困惑,让他们情感沟通零距离。同时,宿州是“书画之乡”,用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包括诗词、舞蹈,对老百姓进行艺术疗愈,立足中国的实际,来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本身,包括一些设备的研发,要有一定的创新,同时在传播推广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跨界,融合后就是一个新的赛道,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此外,应该推进智能化、网络化,宿州现在正在探索相关内容。

  从排除风险隐患、从安全的角度,包括国家政策,都需要提高预警、预测、预防的能力,那必须要在信息化、网络化上发力,利用一些新的算法,比如,用大数据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前预警关注那些有自残倾向的青少年,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

  《华夏时报》:最近,宿州市申报的《推行“四说一听” 化解矛盾纷争——宿州市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典型案例》及《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3+3+1”人才培训项目》上榜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名单。能否介绍一下试点以来,这些案例产生的过程,以及实效性?

  赵学东:在人才培养方面,宿州坚持利用好原有的,还要请进外来的,同时培养本土的。“3+3+1”人才培训项目是宿州培训的一个特色,第一个“3”,包含社会治理内容、社会工作内容和心理学内容;第二个“3”,包含政策和规范、文化和特色、运营和服务;最后一个“1”,是指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来自基层一线的社会治理干部中,有很多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得心应手的工作方法以及有效管用的工作技巧,但是缺乏对其工作经验、方法与技巧的系统提炼。因此,需要挖掘其工作实践背后的技能与理论,这样才具备科学性与可传播性。而且社会治理需要久久为功,要为当地社会治理部门培养优秀卓越的社会治理干部,持续性地输送骨干力量,推动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围绕这三方面,需要通过师课共建工作坊推动骨干队伍建立。

  疫情防控工作期间,我们利用会议视频,在各县区设分会场,利用周五+周末时间培训,培训了几个月,效果非常好,让广大领导干部认识到社会心理服务赋能对于整体社会治理工作的意义,摆脱了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仅仅是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的传统思维,深刻意识到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点。从而在街道社区、综治中心以及民政、教育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培训,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华夏时报》:宿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规划?

  赵学东:从大的方面看,目标是让社会心理服务跟中国实际相结合;从小的方面说,应该将“社会心理服务+”的发展理念推广铺开。比如,“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化”,以项目化理念谋划、项目化流程参与、项目化责任压实、项目化机制等作为保障。

  当前,我们聚焦1234567,即坚持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做到两个结合,即国内国外结合、本地实际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统筹三个兼顾,即前中后、个体组织社会、微观中观宏观(健康平安幸福),建设四化型,即网络化、市场化、集团化、大众化的产业组织,打造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应用、会展会议、服务示范五大品牌高地,树牢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实现企业发展发达、产业做大做强、身心培良培优、社会稳定安定、治理提质提效、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共处共享七大综合效果,形成复合型、成长型、统筹型、基地型的新兴产业。走跨界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融合发展产业基地,打造中国“幸福心城”。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6
原标题: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宿州打造“幸福心城”——专访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赵学东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