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本方对设立保险公司的热情仍然较低。《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仅1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出资设立保险公司。同时,今年险企股权拍卖也遇冷,遭遇多次流拍。
受访专家认为,资本对保险行业热情的下降,主要源于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增速放缓,或者出资方能力受限。在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净利润下降的环境下,中小险企与新设险企面临的经营压力更大,应开辟细分赛道,开拓蓝海市场。随着行业发展的回暖,未来保险公司牌照价值提升,股权遇冷的情况可能得到改善。
险企牌照吸引力减弱
今年以来,仅1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出资设立保险公司。申能股份9月份发布公告称,将认缴出资5亿元设立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体来看,近年上市公司对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态度谨慎,热情不高。
除上市公司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热情减退外,资本方对保险公司的股权也“不感冒”。《证券日报》记者根据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保险公司股份拍卖共有14次流拍,2次撤回拍卖,无一成交。这意味着,近两年各路资本较少进入保险业。
究其原因,东北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郑君怡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最重要的是,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对股东的吸引力下降。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从而导致出资能力受到影响,部分有意愿出资参与发起设立保险公司的潜在股东不得不放弃。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2年行业保费收入约为4.7万亿元,同比增长4.58%;2021年约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4.05%。而2020年、2019年行业保费增速分别为6.12%和12.18%。
“保费收入增速下滑导致资本进入保险业吸引力降低。”郑君怡进一步表示,不过今年截至10月底,保险业原保费收入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在增速回暖的情况下,未来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原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懂保汇创始人兼CEO陆敏对《证券日报》记者补充道,除投资方自身发展承压外,近年,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也影响资本方对投资保险公司的热情。
对于保险公司的牌照价值,郑君怡认为,保险公司的牌照价值依旧较大,吸引力依旧较强。合适的资本方投资保险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保险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同时,保险资金具有成本较低、规模较大的优势。
陆敏则认为,保险公司长期牌照的价值如何变化,关键在于保险公司能否发展保险业务的新业态、新模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险企需跟随时代发展的节奏,通过数字化转型发展新的盈利模式。
开辟细分赛道
保险公司牌照和股权在市场上遇冷背后,反映出行业发展面临的部分困境。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需要从定位、产品设计以及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显示,保险业正处于转型攻坚期,旧的风险尚未出清,新的风险仍在积累,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在行业寒冬之时,中小险企经受的生存压力更大。
中国保险会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人身险公司实现净利润571.79亿元,同比下降近六成(57.28%);财险公司得益于车险效益提升,盈利状况有所改善,实现净利润524.18亿元,同比增长4.66%。
2023年前三季度,保险行业的净利润进一步下降。公开信息显示,已披露相关数据的险企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财产险公司净利润445亿元,同比下降约14%;寿险公司净利润1220亿元,同比下降2.16%。在此情况下,保险行业保费集中度持续提升,中小险企市场份额缩小,利润持续集中于头部公司,进一步加大了中小险企及新成立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开辟细分赛道,对保险产品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定制,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在郑君怡看来,在保险业资源头部集中趋势日益显著的情况下,中小险企和新设保险公司面临获取客户资源难度加大、数据积累不足、定价能力较低、业务成本增加、渠道把控能力较差等问题。对此,险企应细化切入赛道,打造品牌优势,选择更细分的业务或创新业务发力。此外,新设险企利用自身刚成立的优势,更容易实现改革创新,可根据当下市场需求,及时更改自身赛道,开拓蓝海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罗啼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提供专业化产品外,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建立专业的理赔团队、提高理赔速度和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的保险顾问服务等,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留住现有客户并吸引新客户。
陆敏则表示,随着年轻人对风险的管理意识逐步增强,保险行业的业务模式还需更新进步,最终目标应该是基于客户需求来设计和提供一整套保障方案和理财方案,而非一味追求高额佣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