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原创新药呋喹替尼出海记
2023年12月07日 17:38
作者: 宋杰
来源: 经济网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2005年,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在上海张江一家咖啡馆的餐巾纸上,画下可以“饿死”肿瘤细胞的小分子结构,成为和黄医药抗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的原型。而正是这个突然灵感造就的上海原创新药,一路从实验室闯关至美国市场,明年或将登陆日本及欧洲市场。

  呋喹替尼是上海MAH制度(药品上市持有人制度)试点下第一个新药成功上市的案例。在该制度实施前,药品上市申报单位只能是药品生产者。MAH将上市许可与生产主体相分离,拥有药品技术的研发机构也可申请药品注册批件。

  2010年时,上海一个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流程要走一年。但如今,上海已实行“60天默认制”,也就是60天无答复即默认许可。

  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上海率先推出了‘新优药械’目录,创新药一旦进入医保,就能以最快速度到达患者手中”。

  有道是“张江研发、上海制造、中国原创、走向全球”,正是在以上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呋喹替尼一路“披荆斩棘”,2023年11月初成功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并成为首个在海外开出处方的上海原创新药

  扎根浦东张江21年出海“首站”美国

  苏慰国回顾道,呋喹替尼属于和黄医药早期的一批项目,2007年在浦东张江实验室首次合成。历经十年,呋喹替尼2017年完成了从研发到临床研究,通过MAH制度首次上市,同年三期研究成果公布,2018年获批上市。“这对呋喹替尼只是一个起点,目前呋喹替尼在中国还有多个注册研究正在进行,我们已经申报了胃癌(新适应症)上市申请,2024年会申报子宫内膜癌和肾癌(新适应征)上市申请,国外的研究也在推进中。”

  苏慰国介绍说,跟肺癌不同,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长。根据WTO的数据,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的常见癌症。

  “美国市场巨大,新增病例每年15万,70%首次诊断的时候已经发生了转移。目前两个三线的治疗药物瑞戈非尼和TAS-102都是十年前已经获批上市,十年以来没有新的药物获批。大部分患者对这两个三线治疗药物疗程和安全性不满意,很多患者继续使用一型、二型化疗,所以呋喹替尼获批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是一个急需的新药物。”苏慰国说。

  11月9日,在美国获批进入当地医药市场的呋喹替尼,在48小时内就开出首张处方,成为首个在海外开出处方的上海原创新药。这是最近十多年美国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小分子药物。苏慰国表示,此次美国获批基于两个关键研究,一个是中国的FRESCO研究,这个研究奠定了呋喹替尼在肠癌的临床价值,二是我们完成了全球的三期研究,也就是FRESCO-2研究。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评审了这两项关键研究后,批准了呋喹替尼在三线使用,可以看出呋喹替尼对肠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是非常明确的。

  目前,武田制药是和黄医药在商业化运营方面的合作伙伴。

  11月8日,FDA官网公布了呋喹替尼获批,与此同时,和黄医药和武田一起递交了欧盟以及日本的上市申请。据公司介绍,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审批过程中,如果一切顺利,有望在2024年相继获批上市。FDA还披露了多个与和黄医药合作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瑞典、瑞士等。

  制度创新破局更多新药MADE IN上海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加快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今年是上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30周年,30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从总产值不足50亿元,成长为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总规模近9000亿元的新兴产业。当前,上海已聚集1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100多个专业服务平台,构建了覆盖上游、中游、下游的“全品类、全链条”产业格局。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在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新闻发布会上列举了一串数字:2019年以来,上海1类创新药累计获批17个,约占全国1/4;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累计注册获批23项,约占全国1/6,实现从“创仿结合”转型到“首发引领”。国际前20位的药械企业中,有80%将中国区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全国前20家企业有16家在上海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现有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28万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超过1000位,院士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5以上。在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化空间提升制造能力方面,未来两年,上海全市将开工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总规模近500万平方米,形成生物医药“孵化-研发-中试-产业化”梯级产业载体新体系,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新高地。

  如此一来,融合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空间链的的上海生物医药“生态群”正逐步形成。

  “做原研药、做创新药的业内都知道,我国十年前是没有自主创新药的,为什么这十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跟中国对于生物医药整个产业的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营造的环境都有关系。”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说。

  她告诉记者:“像我们呋喹替尼在成长过程中,一期、二期、三期临床都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相关政策的支持。比如,研发时,市科委在临床分级期都有相应扶持;产业化时,让呋喹替尼这个产品至少提前三年进入市场,让患者尽早受益。”

  “在商业化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新优药械目录,大家都非常羡慕上海有这样的政策。一旦进入医保,我们的创新药可以不用再进行药事委员会的反复推敲,以最快的速度优先进入医院患者手上。过去以来,全国创新药的进院率只有20%—25%,而上海创新药的进院率比较高,这点非常值得上海企业骄傲。对于出海方面,上海经信委有相关支持政策,后期,已经出海或者正在出海的企业,非常期待继续获得政策推动,让创新药不仅在中国能够尽快上市,在出海过程中也有更好的政策保驾护航。”崔昳昤说。

  为上海创新药“保驾护航”的利好政策还在不断出台。最近,修订完善的《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2.0版正式实施。上海市商务委介绍,新药研发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进口物品作为药物研发的对照品,以便完成药物临床前相关实验和研究项目。在这些进口物品中,有一部分物品在境内外未上市,但进口时又涉及《进口药品通关单》监管。由于这些物品不是境内外的上市药品,只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作为研发用物品使用,目前这类研发用物品还无法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若研发机构无法及时获取这些进口的研发用物品,相应的药物研发项目可能会受到影响。

  今后,只要是在“白名单”内的研发用物品,进口都不再需要办理通关单,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时间、人力成本。

  截至目前,上海已发布三批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将药明康德美迪西徕博科等生物医药企业的红霉素衍生物、喜树碱衍生物、来苏糖等研发用物品纳入“白名单”试点。其中,药明康德、药明巨诺、药明合联等企业的研发用物品已完成进口通关作业。

  上海市商务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放大政策效应,优化营商环境,把更多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纳入试点。

  制度创新破局,越来越多的新药将“MADE IN上海”。

  

(文章来源:经济网)

文章来源:经济网 责任编辑:10
原标题:上海原创新药呋喹替尼出海记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