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千强镇 苏浙占一半
2023年11月01日 06:19
来源: 解放日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日前,全国千强镇榜单发布,长三角乡镇亮眼,江苏和浙江分别占据260席和230席,占比将近一半。其中,江苏苏州的昆山市玉山镇和张家港市杨舍镇分列前二,玉山镇GDP过千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元。

  苏州已有千亿镇

  经济活跃的强镇,多年来一直是浙江和江苏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诞生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一系列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随着产业集聚和块状经济持续发展,一批实力强县和强镇强势崛起。

  在这方面,苏州遥遥领先。纵观本次千强镇榜单,苏州共计51个镇中有50个都入围了榜单,榜单前10强中,苏州占了7席。此前8月22日,赛迪发布“镇域经济500强”,苏州也有47镇上榜,占据榜单近一成比例。

  其中,昆山玉山镇高居全国第一,该镇2022年GDP已突破千亿元大关,约1020亿元,经济体量超过全国不少县级市甚至地级市,例如长三角区域内的黄山市2022年GDP刚破千亿元。除玉山镇外,昆山的花桥镇排名第五,周市镇排在第九,另有5个镇排进百强。此外,同属苏州的张家港杨舍镇连续三年蝉联第二,去年杨舍镇GDP为995.5亿元,距千亿镇仅一步之遥。不过,苏州强镇经济数据中,“区镇合一”的特殊性值得关注。2012年2月,昆山高新区与玉山镇实行“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其中昆山高新区是全国首家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舍镇也与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区镇一体”的管理体制,2011年张家港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

  强镇比拼的不光是经济数据,此次千强镇榜单背后,采用的是“全国建制镇综合实力指数”这个专业评价指标,设有经济发展、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生态宜居、生活富裕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在创新体系上,玉山镇同样优势明显。目前,该镇已形成以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昆山杜克大学三大科创平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12家。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唯一未进入全国千强镇名单的金庭镇,镇域主要处于太湖西山岛,是太湖重要的生态保育地、长三角核心区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地。该镇虽然经济建设相对薄弱,却连续多年“霸榜”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榜单,是苏州乃至太湖流域重要的生态绿色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特色、有特长的乡镇,在某些角度一点不逊色于传统经济强镇。

  浙江强镇有特色

  相比江苏,浙江强镇上榜数量少了一截,尤其在头部强镇的比拼中,浙江仅有温州乐清市柳市镇刚刚挤入前十。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城镇研究所经济师程振波认为,尽管头部强镇不多,但是浙江镇域经济整体实力比较均衡,发展势头较好。今年,宁波共有52个建制镇入围全国千强镇,比苏州还多两个。

  浙江对于乡镇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一直颇为重视。早在2007年,浙江省政府就启动了中心镇培育工程;2010年,又在全国首创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如今已经进行到第四轮。在浙江,所谓“小城市培育试点”是指具有较大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较强经济实力,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形态、治理体系的建制镇或特大行政村。

  浙江的很多强镇都有非常鲜明的产业特色。比如,温州乐清市柳市镇坚定不移地推动电工电器产业链发展,拥有正泰、人民、德力西等一批本土培育的产业链龙头型企业;湖州吴兴区织里镇以童装全产业链见长;台州临海杜桥镇的眼镜城,是全国四大眼镜城之一。但在小城市培育的过程中,部分产业功能面临转型升级,或是因土地资源的刚性制约,导致不少本土企业外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镇域经济竞争力的下降。比如,台州临海杜桥镇、宁波慈溪市周巷镇、温州平阳县鳌江镇等,都曾是全国百强镇的常客,但近年来排名有所下降。

  行政区划调整也是浙江头部强镇“消失”的重要原因。世纪之交时,国内就曾发布过千强镇名单。当时,萧山宁围镇、绍兴县杨汛桥镇、诸暨市大唐镇等都名列前茅。不过,随后随着杭州、绍兴等地相继实施撤镇设街的行政区划调整,一批强镇就此淹没在历史进程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温州龙港镇,2019年已经撤镇设市,由乡镇一跃成为县级市。

  浙江强镇消失的背后,也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比如,从区域分布来看,浙江经济强镇主要分布在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但杭州、绍兴等城市减少较快。程振波认为,当下浙江正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乡镇全面衔接融入四大都市区建设,其中以杭州都市区经济转型最快,因此变化最为明显。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并乡强镇”的节奏明显加快,而浙江则更多走的是“撤镇设街”的路子。看似一进一退,本质上都是为了扩权强镇,推动镇域更高质量发展。从长远看,经济绝非衡量强镇与否的唯一指标。作为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如何将镇区打造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节点,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全国千强镇 苏浙占一半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