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振兴迎来发展新格局
2023年10月28日 22:09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东北地区再次迎来格外关注。

  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紧接着,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两场会议均强调,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并且做出了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等安排。

  多名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新的时期,东北地区承担的使命有所不同,不能把追求GDP发展速度作为发展目标和评价体系,要多从全局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来认识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

  东北价值绝非GDP能衡量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由此拉开了东北振兴的序幕。

  “从2003年中央11号文件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文件,有力推进了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3年中央提出东北振兴战略特别是2014年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活力逐步恢复。

  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东北各地经济有了好转,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直观的数据是,东北三省的经济规模在全国的份额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1978年,东北地区经济规模占全国的13.5%,到2017年,东北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降到6.7%,2022年东北三省GDP总量合计占比为4.81%,其中辽宁GDP总量为2.90万亿元,位列全国第17位;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为1.59万亿元和1.31万亿元,分列全国第25位和26位。

  “在评价东北振兴的成效时,不能把追求GDP发展速度作为发展目标和评价体系,要融入国家发展全局。”陈耀表示,在新的时期,东北地区承担的使命有所不同,已经远远超出并深化了“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内涵。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价值远不止于GDP所能衡量,要多从全局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来认识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

  “东北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发展和安全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周彬表示,东北地区一些涉及五大安全领域的产业不能简单用经济的视角来看待。

  记者了解到,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召开的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10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地区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实力雄厚,不论是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科研院所数量、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均处于全国前列,高等院校在学科评估中持续取得优异成绩,机械工程、控制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当一批学科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周彬表示,东北地区产业基础扎实,工业门类齐全,完整性居全国领先水平。精细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等产业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充分发挥。比如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南北方互相之间是有产业循环和资金原材料等资源交换的,加速对外开放时期南方地区迅速融入国际大市场,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导致这种交换和联系逐渐弱化。”周彬表示。

  陈耀也向记者表示,东北地区科研资源优势突出,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但这些成果就地转化较少,使得优势科研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哈工大、吉林工大、大连工大等高校对其他地方的经济带动能力很明显,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在异地建立研究院,成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例如哈工大近年来在异地设立教研基地、研究院,甚至在异地办学等,使得很多科研成果在异地转化。”陈耀认为,如何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增长动能,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要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就要重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在陈耀看来,东北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创新基础条件较好优势,加快制造、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依托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结合东北地区的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新兴技术产业。

  周彬表示,东北地区需要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如何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此,周彬建议,第一是要搭建支撑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第二是通过军民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建立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第三是要壮大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同时还要科学布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流程资金链,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投入。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只有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资源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记者了解到,在上述两场会议中均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不过,近年来,东北的人才、人口流失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不少关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东北人口合计减少1099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万人,吉林减少338万人,辽宁减少115万人。2021年东北三省人口合计又减少超100万人,2022年东北人口合计又减少86.4万人。

  “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是在留住人口的基础上实现的。”陈耀表示,一个区域最基本的就是要保持人口的稳定增长,如果是不增反降或者是净流出,那么这个地区的发展一定是不好的,也就是说明了这个地区的生存环境不好、发展环境不好、城市的公共服务品质不好。

  “当前,东北地区整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条件还不错。”陈耀认为,东北人口不断减少,一方面是人口不断流出的因素,是产业生态和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生育率下降的因素。

  因此,东北想要解决人口通缩问题,需要双管齐下,就要促进生育率,同时要遏制人口外流的趋势。

  “对于本地居民来讲,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不得不出去,这就出现了人口外流。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等没有一个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环境,也会出现人口外流。”在陈耀看来,东北要遏制人口外流的趋势,首先要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当地产业竞争力,吸引资本进来,吸引产业,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同时要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人才营造完善的市场环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振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提升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

  “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已成为营造良好数字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一定意义上,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关乎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技能,是增强个人职业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吴琦表示,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支柱是以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战略产业以及多家国有骨干企业,相较于东部等地区来说,这类产业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较低,推进数字化转型空间较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振兴迎来发展新格局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