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份额下滑、转型窗口期收窄 十字路口的合资品牌何去何从
2023年10月20日 18:11
来源: 澎湃新闻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K图 600104_0


K图 601238_0

  叱咤中国市场近40年后,合资车“水土不服”了。

  10月18日,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两家龙头车企亮相2023年沪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集体路演活动。在提问环节,投资者的问题都聚焦在两家车企旗下合资品牌销量下滑以及能否扭转颓势。

  上汽集团董秘陈逊表示,上汽集团旗下的合资品牌关键是要加速本土化。例如不久前奥迪与上汽签署谅解备忘录,这只是一个开始,上汽和奥迪今后要深化在本土的合作并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广汽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刘祥能则谈到,广汽早期受益于合资合作,可以说合资合作的早期积累为广汽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两年合资公司没有跟上中国市场的需求,但目前已经很快地进行了战略调整,并制定了面向2030年的产品投放计划。他举例说,针对中国市场,广汽还正在和丰田共同打造一款联合开发的车型,相信会提升在新能源车领域的竞争力。

  对于像上汽、广汽这样曾经依靠合资品牌而无限风光的企业来说,如今的合资品牌反而成了整体增长的“累赘”。今年前三季度,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的销量分别为43.58万辆和68.58万辆,同比分别下滑23.93%和10.33%;上汽大众销量为83.23万辆,同比下滑13.5%,上汽通用销量为72.43万辆,同比下滑15.18%。

  10月19日,东风集团公告称,拟以17.14亿元购买其与法国Stellantis集团合资公司神龙汽车位于中国武汉和襄阳的工厂。销量下滑导致合资车企“变卖家产”近两年已屡见不鲜。

  自第一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于1983年签约以来,合资车经历了近40年的风光无限,现在的合资车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

  合资车市场份额正被自主品牌快速挤压

  在销量榜单上,合资品牌的地位正逐步被自主品牌替代。

  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9月,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前十位中,自主品牌已经占据多数。进入销量排名前十的合资车企共有四家,分别为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广汽丰田四家。

  在看销量前五名中,合资车企仅占一席,其余四家均为自主车企,分别为比亚迪、奇瑞、吉利和长安汽车

  而过去多年,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时常垄断着车市销量前三名的宝座。

  从同比增速来看,自主品牌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合资品牌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去年9月,中国自主品牌的批发量首次真正意义上地占据车市的半壁江山(当年4月,多家头部合资车企生产受疫情影响产销严重下滑,自主品牌份额也曾超过50%),市场份额为50.4%。此后,自主品牌的市占率继续平稳上升,今年9月,自主品牌的批发市场份额达到了56.6%。

  反观合资品牌,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0.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6%,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为7.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销量滑坡的情况下,不少合资品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比如广汽三菱、广汽讴歌、东风雷诺等。此外还有东风标致雪铁龙、北京现代、广汽三菱等都已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

  曾几何时,不少业内人士坚信,合资车企在技术上有着深厚积淀,只是决策过程较长,暂时未能跟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步伐。而现在,“大象转身”一词,已经越来越少被用在合资车企身上。

  合资掉队,不仅是因为新能源车卖不好

  在中国市场上风生水起近40年,为何变得“水土不服”?自主品牌借道新能源车强势崛起,同时合资车自身在新能源车转型上的失速,是合资车在中国市场掉队的主要原因。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快速扩大,高度依赖新能源车的销量贡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74.6万辆,同比增长22.1%,环比增长4.2%。今年以来累计零售销量为518.8万辆,同比增幅达33.8%。

  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获得明显增量,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49.9%。反观主流合资品牌,9月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8%。

  依靠新能源车逆转战局最为典型的车企就是比亚迪。2022年,比亚迪以186.3万辆的成绩超越一汽-大众拿下批发销量榜单第一,这也是自主品牌车企首次拿下第一。进入2023年,比亚迪则凭借新能源车销量稳坐销冠。

  当然,合资车企也并非没有努力过。2023年初,合资品牌大搞价格战、加速推出新能源车型,但从市场反应来看似乎收效甚微。

  今年以来,奥迪被曝“反向合资”采购上汽的纯电平台、大众集团宣布购买小鹏汽车的智驾技术,“用市场换技术”的戏码已经出现了反转。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很多老牌合资车企跟不上节奏,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这些车企身上的“历史包袱很重”。此类企业主要产品和技术集中在传统燃油车,让其冒然放弃多年累积的核心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在资金、战略、市场等多方面企业都要承担极高的风险。

  留给合资车的时间不多已成业内共识。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判断,留给合资车企的只有两年的时间。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合资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建立的技术壁垒逐步被削弱,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能力、产品力和品牌认知尚未形成,电动化转型的最佳窗口期日渐收窄。未来中国合资车企面临三条出路,一是坚定转型、本土化;二是像大众一样与中国车企合作,补足短板;三则是退出中国市场。

  上述研报预计,若没有彻底变革,2030年中国合资车企销量或减半,对应平均年降幅超过10%,市场份额或降至17%。据测算,主要合资车企2022年产能利用率仅56%,产能过剩显现,若现有产能不考虑处置转换,2030年合资车企整体产能利用率或不足25%,对应过剩产能超过1500万辆。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3
原标题:市场份额下滑、转型窗口期收窄,十字路口的合资品牌何去何从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