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如何让移动支付“走出去”,提升金融科技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2023年10月18日 18:36
来源: 第一财经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金融科技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指什么?蚂蚁研究院的李振华院长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金融科技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另一方面是国际金融科技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状况。简单地说,就是做国际横向比较,我国的金融科技处于什么样的发展与竞争水平。我根据这个理解,和大家分享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从国内数字金融业务发展和业务能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国际上应该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大多数人都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到现在大概十年的时间。我国现在的业务状况在国际上应该算走在前列。但这些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业务发展实际差异比较明显。现在做得最好的企业,在世界上最优竞争力的业务是移动支付和大科技信贷移动支付,最初的模式也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现在无论是从市场规模、使用效率还是风控的能力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大科技信贷,一方面是大科技平台获客,另一方面用大科技做风险评估,工作也做得非常好,甚至有业界的朋友说,因为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现在融资难的问题都解决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着力解决融资贵的问题。当然,融资难的问题可能永远都会存在。但利用二维码支付收款的 “码商”的信贷服务确实已经比较充分。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一个卖油条、蔬菜的小商小贩连续使用二维码收款的工具12个月之后,大概有60%的码商可以直接获得授信;如果连续使用36个月,获得授信的可能性就上升到90%左右。从普惠金融的角度看,这真的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国际清算银行有一个数据,看世界各国大科技信贷业务的规模,近年来中国一直排在全球第一。还有一些业务在不断地往前走,甚至也走在了国际前列,虽然业务本身还不是非常成熟,其代表就是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现在还在试点,但这个探索确实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另外一些业务相对滞后一些,比如保险业务、投顾业务,但客观上说,这些业务在国际上进展也不大。保险、投资如果光看线上销售规模,业务量可能已经不小了,但真正用数字技术、大数据来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帮助做智能投顾,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将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金融科技业务创新的主体在发生改变。过去数字金融早期都是科技公司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业务。如果大家关心市场上、社会上一些关于金融科技案例的评比,就会发现这十年的变化其实挺大的。早期基本上都是商业模式创新,大多是科技公司获奖,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包括一些典型的金融科技公司获得关注。

  3、过去这些年对平台金融实行了专项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过监管部门已经说了,专项整治已经结束,现在开始走向常态化的监管,这意味着数字金融发展环境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

  第二,关于金融科技公司国际化的问题。

  1、数字金融创新在过去主要是集中在国内市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境“走出去”“引进来”的业务。

  2、将来国内的金融科技机构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个过程刚刚开始,国内有一些机构在国外做股权投资,做一些业务,比如在支付领域,但比例还很小,但这个现状将来会改变。说到跨境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基本是两类:一类业务是直接的跨境交易,比如中国数字金融机构直接向海外做投资或向海外放信贷,这类业务和资本项目有关。现在难做的直接原因是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不过在跨境业务里,除了资本项目以外还有一个经常项目。我国的经常项目在1996年就已经放开了。国人拿着支付宝、微信支付到海外去旅行是可以使用的,但这类交易是归类在经常项目下面的。总体来说因为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跨境业务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可预见的未来有更多发展空间和潜力的业务,应该就是过去说的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即中国的数字金融机构到国际市场上去,同时也引进国外的一些数字金融机构到中国来。

  最近有一件事情,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的移动支付做得非常好,但经常听到一些外国人到中国来的时候抱怨,他们不能使用移动支付工具,也就不能使用很多生活类的app,比如打车软件。这样,外国人在国内就变得寸步难行。不过听说在杭州举办亚运会期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希望是这样。

  这个不是小事情,会非常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国际形象。这样一些工具制造了一个所谓新的“数字鸿沟”,外国人都不能用。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数字金融机构在国内做得不错,在相当一些领域是走在国际数字金融创新的前列,那么这些机构能不能同样地把这样的能力给输出到国际市场,到其他市场去发挥作用?答案当然应该是肯定的。我国最大的优势或有利的条件是,一个业务模式在一个十几亿人的市场已经运转成功了,再输出到规模小一点的市场,从技术上来说,挑战应该不大。记得十年前移动支付每秒钟可以处理300笔交易,几年前已经达到60万笔,估计现在不止了,这就是技术能力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市场规模大、人多。这样的业务模式如果在中国能非常顺利地运行,相信到很多其他国家市场去做应该是完全有条件的。当然,把一个业务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下面简单说几条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技术因素。把我国的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或者数字科技这套办法搬到别的国家去的时候,首先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技术水平不一样。比如我国的网络现在到了5G,但有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只有2G和3G,怎么适应它?所以,需要改造技术系统以适应当地的技术环境。当然,这样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新问题,比如用户体验可能会差一些。

  第二个是文化因素。在一个地方合适的提法或做法,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不合适。比如在一些伊斯兰国家,金融的有些概念是不可以用的,比如“利率”。所以,数字金融工具应用到哪些国家,就必须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习惯。

  第三个是金融监管因素。在国内这一套是适应我国的监管框架、监管体制的,到其他国家会引发什么样的挑战?会有什么样的要求?业务流程与实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四个因素可能和政治有关,当然也可能源于经济因素。金融业务的政治敏感性本来就很高想象一下,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国来,国内wang'wa有很多议论与担心。可以反过来猜测,国内的数字金融机构到海外去,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地缘政治的挑战比较突出。

  数字金融创新应该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但这除了国内要做得越来越好,同时要和国际市场融合。和国际市场融合,跨境交易应该说短期内会比较难,比较难并不是说完全不可以做。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尝试做一些跨境的业务交易,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其实它是不同的税收地区,对资本项目管理是有一定要求的,在给定要求的情况下,能不能提供一些相互认可的金融服务,这应该是可以尝试的。更重要的,应该考虑的是,我们这样一些数字金融机构要“走出去”到国外,鼓励他们到国外发展我们的业务,同时特别重要的,也要主动地引进来一些国外的数字金融机构到中国来做。比如有一些连通是可以做的,现在国人已经拿着中国的支付工具到世界很多国家去,都可以在当地支付。那么,有没有可能把世界上电子钱包连接起来?可以先从国内的支付工具开始,连接一些跟我国的机构相关的国外的钱包,然后逐步做大网络,最后变成一个世界性的钱包网络。这个如果能实现,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第三,提升金融科技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做什么?

  1、企业的事情不用太担心,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有能力都会去做。唯一的差别是,能不能创造一个相对比较平和的环境,对他们“走出去”可能是有利的。但“走出去”有利这件事情其实也是非常有意思,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情况下有利于中国的数字金融机构走到国外?一个直观感觉,肯定不是政府使劲地推动大家,带领大家到国外去发展。第一这么做起来会比较难,因为政府不见得比企业更知道哪儿做得好。第二现在地缘政治形势这么复杂,如果中国的数字金融机构到国际市场上,是政府推着他们,带着他们出去,将来他们面对的环境会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政府应该做的是适当地降低一些交易成本,让整个运行的环境变得相对更顺畅一些,而不是直接推动数字金融机构走出去。要创造的是条件,去探索什么样的工作可以使得这样的业务交往做得更容易。

  2、主动引进国外的数字金融机构,不光我们出去,还要引进来,起码大家会感觉这是双向的交流。

  3、国内的监管框架需要适当考虑和国际的接轨。传统金融领域里,如果跨国办一个银行的分行,监管部门考虑牌照发放时会考虑母公司的监管框架与监管环境,如果监管框架与本国比较一致,审批就比较容易。如果国内母公司的监管框架和对方的框架完全不一样,审批过程就会谨慎很多。所以国内监管框架尽可能标准化、国际化,对金融科技公司往外走会有一些帮助。

  4、如果我们和其他一些国家能更多地推动做一些投资者保护协定,就是外国机构来中国,我国保护对方的投资,我国机构出去,对方也要同等保护。

  总之,政府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重点不是直接下场推动机构往外走。就是创造透明、标准与国际衔接的市场与监管环境,这样,国内的机构往外走,海外的机构到国内来,都可以享受比较公平的、良性的、顺畅的对接机制。

  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黄益平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黄益平出席“新起点·新突破·新格局——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数字经济开放研究平台学术会”发表的演讲)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6
原标题:黄益平:如何让移动支付“走出去”,提升金融科技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