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之名:科创与产业腾飞的光谷密码
2023年05月31日 10:31
作者: 许诺
来源: 新京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1976年,在赵梓森院士带领下,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拉出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一束光开始在荆楚大地上闪烁。

  紧随着这束光的,是无数投入科技创新洪流的身影;他们有的带着独门技术,走出“象牙塔”,走进产业园;有些响应人才政策的号召,毅然回国,与孵化机构一拍即合,开始了更大胆的冒险;有的面对国际巨头的强势竞争,始终牢牢坚守自主创新的底线,成为打破“卡脖子”的一支尖兵。

  2001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建设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从此,武汉东湖高新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光谷”。

  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这些成就,都诞生在光谷。从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里,光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8.7%与以色列相当,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95家。

  短短十年间,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拔地而起,光谷不再是武汉地图东南角的“两厘米”。光谷的故事,也成为探寻中部地区科创和产业崛起绕不过去的案例。

  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在中国的土地上打赢国际比赛

  “武汉有一种‘不服周’(方言,有不服输、不怕困难之意)的精神。”烽火通信高级技术专家李铿在说起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能够“独树一帜”的原因时表示,除了本身就有很强的教育资源和科研院所禀赋之外,武汉这片水土上,更是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

  李铿所在的烽火通信,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构建了销售与服务体系,形成11个全球交付中心,产品与服务覆盖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2021年,烽火通信的出口合同额就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9%。

  而当时间退回到1996年,李铿刚刚加入烽火通信的前身——武汉邮科院时,新一代的光通信技术从国外引入,中国通信网络中,无论是干线还是城域,基本上用的是外国的产品。什么时候能在这些线路中用上中国的产品?这是他们日思夜想的问题。

  李铿看到,跟随赵梓森院士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的黄定国,穿着一双解放鞋,背着一个破包,全国各地出差,最后一个人一年就签下了价值9000万元的合同。国际巨头前来挖角,都没能动摇他为国产光通信行业服务的初心,即便身体被确诊癌症,仍然不顾病痛,出差为客户解决问题。

  他们在中国的场地上,打了一场漂亮的国际比赛。现如今,中国的通信骨干网上,已经很难看到外国产品的身影。

  而孕育这场生长的根基,还要再往上追溯二十多年,回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在看到了光通信技术的巨大前景之后,毅然说服邮科院停掉其他所有在研项目,将手上的所有资源都投入光通信。“这其中,既有科学家的求真精神,更有创业者的冒险精神。”李铿感慨道。

  用时101秒,周长3.5米、厚度却仅有0.6毫米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在华工科技激光工艺研究实验室中焊接完成。

  “从金属切割,到消费电子制造,再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细细的一束激光照亮的,是我们国家的产业升级之路。”在华工科技,总裁助理李慧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这家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中国激光第一股”,1999年成立以来,迅速完成了从校办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

  十年的时间里,光谷规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329家增加到2021年的553家,其中,包括烽火通信和华工科技在内的百亿企业,就有8家。从卖设备,卖部件,再到向上下游延伸、孵化一批又一批企业,带动更大的创新动能。

  以华工科技为例,公司在武汉本地的自主配套率可以达到70%,原来需要几个月完成的一台设备,现在只需要十来天就能完成。这种本地化集群效应带来了更低的交易成本,以及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家的研发工程师碰头很方便,一起把产品打磨得更好,这是一种协同进步的状态。”李慧说道。

  从独木成林到热带雨林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曾经,华工科技想要采购一台万瓦激光器——这是大型激光设备的“心脏”。当时,市场上唯一能提供这款产品的是一家海外公司,对方的报价是800万元。“还要各种备案,不一定会卖给我们。”李慧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2006年,锐科激光创始人、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随海外高端人才代表团到武汉参加“华创会”。曾经公派留学的他,已经凭借在光纤激光器领域的研究,拿到了海外绿卡。但回国创业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当华工科技伸出橄榄枝时,双方一拍即合。就这样,国内第一家光纤激光器生产企业锐科激光诞生了。

  最开始,公司仅仅是在华工科技的一处办公楼里,占据了半层的位置。现在,锐科激光有了自己的园区,盖起了崭新的总部大楼。在大楼一层的大厅里,锐科激光展示了其自主创新的大大小小的光纤激光器——从500瓦,一直到10万瓦,应有尽有。

  “把国外技术买过来,换个‘壳’就当成原创技术,这样并不是真正的创新,也不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在达梦数据库,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40年坚持自主原创技术路线,让公司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国内数据库行业的领先企业。

  在武汉,高校、研究院所林立,它们构成了科技创新事业的丰厚土壤。2012年,武汉发布“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这一“敢为天下先”的政策尝试,激励了无数的教授、研究员等原本身处“象牙塔”中的高端人才,源源不断地前来耕耘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一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二有学校持续培养的人才,三有企业不断进行成果转化。”在光谷,锐科激光市场策划部主管段琦看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创企业孵化路径。

  数据显示,在光谷“孵化器-初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型企业培育链条中,已经有超过66家孵化器,5家大学科技园,1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超过6000家在孵企业。

  在普赛斯电子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周鹏穿着朴素,脚上踩着一双老布鞋,谈吐斯文,思路清晰。相比于企业高管,他更像是一个大学教授——这个印象并没有错,年过六十的他刚刚从武汉理工大学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中来。

  过去的十几年里,靠着在研究中积累的独家技术,普赛斯电子从六七个人发展到300多人,并在2021年成功入选了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普赛斯电子的成长,是光谷科创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到2022年的十年里,光谷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8家增至22家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从17家增至76家,有效发明专利从每年不到9千件增至接近6万件,高企数量从672家增至5249家,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卡脖子”技术加速突破面向未来敢于布局

  “园区聚集了国家级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湖北省海归双创中心等一批双创平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落户空间和全方位服务。”光谷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我们还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招聘会等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促进科技、资本与人才精准对接。”

  作为光谷八大园区中定位于高端研发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园区,未来科技城拥有24位院士、1000余个全球创新创业团队,科技研发人员突破5万人。

  位居全国前列的密度,也带来了“卡脖子”技术的加速突破。国内首款可量产40nm北斗智能芯片,国内首款万瓦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一个个国际国内首创科技成果,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硬核支撑。

  去年9月,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光谷启动建设,将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性能参数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这是落户光谷的第3个大科学装置,“十四五”期间将有望达到5个,让光谷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科学装置布局重地。

  过去十年里,光谷还积极推动了华为武研所、小米第二总部、联想武汉基地的落地。不仅拉动当地就业,也带动了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谷是有战略眼光的,而且也敢于去进行布局。”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武汉运营中心主任谭敏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到今年4月4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100亿个。这距离其在光谷的正式上线,仅仅过去了五年。2021年11月,“星火·链网”武汉超级节点也率先在光谷上线,并开始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这也让武汉成为了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双节点城市。”谭敏表示。坐拥顶级节点和超级节点两大标志性网络枢纽的光谷,日益成为服务湖北、覆盖华中、辐射全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的数据融合枢纽。

  从一束微光,到万丈光芒,光谷正在从中国光谷,走向世界光谷。牢牢抓住自主创新的命脉,正是光谷科创与产业发展不断突破边界、焕发新生的密码。

(文章来源:新京报)

文章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65
原标题:以光之名:科创与产业腾飞的光谷密码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